缩略图

林业自然保护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对策探讨

作者

托列吾·努尔塔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836600

引言

林业自然保护地涵盖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 “天然庇护所”。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但在人类活动扩张、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下,野生动物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分析林业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的现存问题,构建科学高效的保护对策体系,对实现野生动物种群恢复、推动保护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林业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现存问题

1.1 栖息地破碎化与质量退化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当前林业自然保护地内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保护地周边的道路修建、矿产开采、农业扩张等人类活动, T 息地切割成多个孤立的 “斑块”,导致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受阻,种群间基因交流中断,增加了珍稀物 的风险 。部分保护地为追求景观效果,大面积种植速生针叶林,使得林下灌木与草本植物减少,昆虫、鸟类等依赖多样植被的野生动物失去食物来源与栖息场所[1]。

1.2 人为干扰与非法活动频发

人为干扰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开发过度,部分林业自然保护地为追求经济收益,无序扩大旅游区域、增加游客容量,游客的噪音、垃圾污染及违规进入核心保护区等行为,干扰了野生动物的繁殖与觅食。二是周边社区生产活动渗透,保护地周边居民的砍柴、放牧、采药等传统生产行为,直接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甚至可能造成野生动物误食有毒物质。三是非法猎捕与盗采屡禁不止,对野生动物种群造成毁灭性打击,近年来我国多地查处的穿山甲、黑熊盗猎案件。

1.3 保护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林业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存在 “短板”,制约了保护工作的高效推进。监测体系不健全,无法及时发现栖息地破坏或种群异常变化,保护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开展科学的保护干预。还有跨区域协同机制缺失,部分野生动物具有迁徙习性,活动范围跨越多个保护地或行政区域,而不同地区保护管理标准不一、信息不互通,导致保护工作出现 “断档”,无法形成完整的保护链条。

1.4 生态修复与种群恢复滞后

针对受损栖息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存在 “重形式、轻实效” 的问题。部分保护地在栖息地修复中,盲目种植外来树种,忽视了本地物种的生态适应性,不仅未达到改善栖息地质量的目的,反而挤占了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间接影响野生动物的食物供给;同时,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恢复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部分人工繁育个体难以适应野外环境,野放成功率低。

2 林业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对策

2.1 优化栖息地管理,筑牢生存基础

栖息地保护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核心,需要提升栖息地质量[2]。一方面推进受损栖息地修复,优先选用本地树种与原生植被,恢复天然林群落结构。针对破碎化的栖息地斑块,通过种植乡土灌木、搭建生态廊道,打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另一方面划分栖息地功能区,根据野生动物的习性与保护需求,将保护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与实验区,还要加强栖息地动态维护,定期清理保护地内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止其挤占本地植被空间。

2.2 构建智慧监测体系,提升保护精准度

依托科技手段构建 “天地空” 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野生动物种群与栖息地的动态掌握。可以完善地面监测网络,在保护地关键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声纹监测设备, 实时记 录野生动物活动轨迹与种群数量,同时培训专业监测人员,定期调查野生动物群年龄结构与健康状况 感与无人机监测,通过卫星影像识别栖息地植被变化,及时发现森林砍伐、栖息地破坏等 测数据平台,将红外相机、卫星遥感等获取的数据整合至统一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预 化趋势与潜在威胁,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强化执法监管,遏制非法行为

以 “严执法、强震慑” 为目标,构建多维度执法监管体系,杜绝非法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威胁。需健全执法机制,联合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行动,在保护地周边设置警示标识,明确禁止盗猎、放牧等行为,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同时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为基层保护站配备执法车辆、无人机、红外监测设备等装备,提升执法效率,定期开展执法人员培训,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设立 24 小时举报热线,对举报线索及时核查,对查实的案件依法严惩,并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2.4 推动社区协同参与,化解保护与发展矛盾

社区是林业自然保护地的重要“邻居”,只有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干扰。可以建立社区利益共享机制,鼓励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合作开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将部分收益反哺社区,同时优先聘用社区居民担任生态护林员、监测辅助人员,让社区从保护工作中获得经济收益。加强社区生态教育,定期组织保护地科研人员走进社区,通过讲座、科普展览、田间指导等形式,向居民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与法律法规,并建立社区协商机制,制定兼顾保护需求与社区利益的方案,避免因矛盾激化导致的人为破坏行为。

2.5 加强科技支撑与人才培养,提升保护科学性

科技与人才是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加强科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与野放技术研究,优化野放前的适应性训练方案,提高野放成功率。另一方面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引进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学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对基层保护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升保护队伍的专业素养[3]。此外,推动 “产学研用” 融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保护手段,如将野生动物疫病检测技术应用于保护地日常监测,及时预防疫病传播。

3 结论

林业自然保护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生态修复、管理优化、社会协同等多个维度。当前,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虽面临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等挑战,但通过优化栖息地管理、构建智慧监测体系、强化执法监管、推动社区协同及加强科技支撑,能够有效提升保护水平。未来,需进一步完善保护管理机制,注重保护措施的针对性与长效性,同时加大对珍稀濒危物种的重点保护力度,推动林业自然保护地成为野生动物的“安全家园”,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景俊.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对策[J].南方农业,2020,14(03):96-97.

[2]高翔.浅谈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保护[J].中国林业产业,2024,(07):48-49.

[3]拉泽.青海省林业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实践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2,(18):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