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业态下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程志雄 艾蓉 刘雨佳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刻改变了传统就业模式。灵活就业作为新业态下的重要就业形式,凭借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在新业态灵活就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感知,积极投身于灵活就业领域,不仅为个人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新业态下大学生灵活就业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保障大学生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如何提升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如何构建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新业态下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推动新业态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新业态下大学生灵活就业的现状

(一)灵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如在线教育、自媒体运营、共享经济等,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已达 2 亿人,其中新型灵活从业人数达 8400万,占全国就业人员的约 21% 。在求职者中,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占总求职人数的比例近几年稳定在 30% 以上,即每 10 个求职者中就有 3 人选择新型灵活就业岗位。按照当前增长趋势推算,到 2036 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人群规模有望突破 4 亿大关。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群体,成为灵活就业的重要主体。例如,202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16.9% ,2021 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 16.25% ,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就业形式多元化

新业态下的大学生灵活就业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数字技能类、数字内容类、平台服务类等多个领域。数字技能类岗位如剪辑师、AI 影视导演等,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但市场需求旺盛,职业发展空间广阔;数字内容类岗位如自媒体运营、直播等,吸引了大量大学生投身其中,但市场竞争激烈,收入差距较大;平台服务类岗位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门槛相对较低,但工作强度大,职业发展受限。以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为例,截至 2024 年5 月,我国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注册创作者账号突破 1.8 亿(含多平台重复注册),但实现稳定就业的签约职业主播仅有几十万人,转化率不足 0.3% ,折射出“全民创作”与“有效就业”之间的巨大鸿沟。

(三)就业观念逐渐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稳定就业模式,更加注重工作的灵活性、自由度和个人兴趣的匹配度。灵活就业以其工作时间、地点和雇佣关系的灵活性,契合了现代大学生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例如,一些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开设工作室或公司,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理想;一些大学生选择从事自由职业,如自由撰稿人、摄影师、设计师等,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还有一些大学生选择通过在线平台接单,如猪八戒网、腾讯云市场等,利用课余时间赚取收入。

三、新业态下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机遇

(一)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新业态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就业渠道。在线教育、自媒体、电商直播等新兴行业的兴起,创造了大量的兼职和全职灵活就业机会。例如,在线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兼职教学和辅导的岗位,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实现知识变现;自媒体行业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分享观点的平台,通过创作优质内容获得流量和收入;电商直播行业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成为带货主播的机会,通过直播销售商品获取佣金。这些新兴行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业的可能,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

(二)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个人能力

灵活就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在灵活就业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从事自媒体运营的大学生需要具备内容策划、拍摄剪辑、粉丝运营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事电商直播的大学生需要了解产品特点、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心理,通过创新直播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观众和粉丝。此外,灵活就业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合作的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人际关系网络,有助于他们积累人脉资源,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职业转型,实现个人价值

灵活就业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了职业转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灵活就业岗位,实现从传统就业模式向新业态就业模式的转变。例如,一些原本从事传统行业的大学生,通过学习数字技能和新媒体运营知识,成功转型为自媒体创作者或电商运营人员,实现了职业的华丽转身。同时,灵活就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新业态领域取得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四、新业态下大学生灵活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劳动权益保障不足

与传统就业相比,灵活就业者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灵活就业群体的合同稳定性不足,短期/临时合同和没有合同的占比高达六成,这使得他们的职业规划和未来预期缺乏稳定性。另一方面,灵活就业者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短板,由于多数地方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必须是本地户籍,再加上缴费基数高、可参保险种少等原因,新业态就业者社保覆盖率偏低[1]。此外,灵活就业收入普遍低于正规就业水平,以在岗职工为标准的社保缴费制度设计,使灵活就业人员自行缴纳社保的负担较重。一些地区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与社保设有户籍限制,造成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接续不畅,极大地拉低了大学生灵活就业群体的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

结论

新业态下大学生灵活就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大学生灵活就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不足、职业发展受限、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等诸多挑战。为了推动大学生灵活就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培训,优化就业服务,推动政策创新,为大学生灵活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沙鹏飞,程晓军.新业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对策应用[J].就业与保障,2023,(06):88-90.

[2]严妮,袁文艺,任立.高校学生新业态认知对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23,(03):80-91.

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惟诚人才——中国“双谷”招才引才专家》(项目编号:202311654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