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民族舞蹈为载体助力小学生上好音乐课

作者

高蕊

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菏泽 274000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小学音乐课教学往往侧重于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将民族舞蹈引入小学音乐课,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音乐体验,有助于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探索以民族舞蹈为载体助力小学生上好音乐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以民族舞蹈激发音乐感知力

民族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远超出单纯动作教学范畴,其核心意义在于作为动态文化图谱的深刻呈现,融合到小学音乐唱歌课、欣赏课、活动课教学过程中,设计特定族群的舞蹈,对于心智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这种艺术融合形式,实质上是在开启一扇扇通往多元文化世界的窗口,促使他们在肢体律动中体验感知民族歌曲、乐曲的风格特点,直观体验民族音乐调式调性、旋律节奏,并逐步内化对音乐背后广阔人文图景的认知。教师角色在此过程中的关键性体现在其引导策略上,备课过程中需深挖教材中的民族舞蹈元素结合唱歌课、欣赏课、活动课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进一步将文化背景知识有机渗透其中,例如在四年级《快乐的泼水节》一课中,指导学生在唱好歌曲的同时并加入傣族舞蹈特定动作辅助学生直观感受傣族歌曲的特点,深入体验歌曲的旋律走向、速度变化、和声变化。关于傣族舞蹈” 具体运用方式及其在音乐课中的作用必须阐明,同时舞蹈语汇中标志性的“ 傣族舞蹈动作” 所传递的审美特质——那种根植于傣族文化土壤的温和内敛与含蓄雅致——也应成为课堂讨论的焦点,这种讲解可由教师延伸至服饰特征、传统节庆场景乃至生活方式等更广泛层面,使学生获得对该民族艺术表达形式立体化、情境化的理解,感知动作符号下涌动的深厚历史积淀与文化生命力。

2 用民族舞蹈构建互动音乐课

在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模式常以教师单向讲解和学生被动听唱为核心,导致课堂互动性薄弱,学生参与度普遍偏低;这种静态方法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为突破这一局限,将民族舞蹈融入音乐课堂成为一种创新策略,其固有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显著提升课堂活力,构建动态学习环境。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依据大单元教学模式整合民族歌曲、乐曲进行分类,并按照各民族舞蹈划分融合到授课过程中。将音乐课本中含有民族舞蹈元素的歌曲乐曲分年级分若干板块,依据歌曲乐曲民族属性选择民族舞蹈进行融合实践教学。例如二年级《我的家在日喀则》一课是藏族歌曲,教师需深入学习藏族音乐文化,针对典型的“ 藏族弦子舞” ,可融合到唱歌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基本步伐和手势细节,依据音乐节奏与情感变化调整动作力度和速度,这种融合模式不仅促进学生掌握藏族歌曲特点,还强化了舞蹈技能。进一步,教师可将学生分若干小组,唱歌组、舞蹈组、乐器组,为各小组提供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性,观众通过集体合作表演,同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表演小组优化,这一过程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表现力,并推动跨组相互学习。此外,设计相关音乐游戏如“ 舞蹈接力” 能增添趣味元素,教师播放民族音乐片段,学生依次即兴接续舞蹈动作,激发创造力与反应敏捷性,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深度体验音乐魅力。总体而言,以民族舞蹈为载体构建互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升教学成效,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

动参与的转变。

3 借民族舞蹈深化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学习活动中,感知能力构成基础要素。此种能力聚焦于个体对音乐构成要素的内在体验与认知。具体而言,它涵盖了对音符组合中韵律起伏、线条流动以及多声部交织效果的感受深度与辨识水平。值得关注的是,某些类型的歌曲、乐曲,因其蕴含的独特律动特征及身体表达语言,能为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尤其是小学生群体,提供极为丰富的音乐素材刺激与实践途径。这些素材与途径的目标在于深化其对音乐本质属性的理解层次与感知灵敏度。教师层面,可以考虑在音乐课堂环节引入具有明确文化标识意义的舞蹈样本。通过年级、民族属性进行板块整合分类,二年级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三年级柯尔克孜族《幸福花儿开心上》、四年级傣族《快乐的泼水节》、五年级蒙古族《鸿雁》、六年级哈萨克族《美丽的夏牧场》,在此融合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融合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学习直观地观察到动作序列与音响序列之间形成的紧密融合关系。在此阶段,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为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动作形态与背景音乐律动速率之间存在的互动变化。学生应当注意到,自身身体可以伴随音乐的脉搏进行轻微摆动响应。这种响应过程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节奏维度中存在的力度层级差异与速度快慢转换。例如,“ 蒙古族筷子舞” 在五年级藏族欣赏课《鸿雁》这一特定藏族歌曲中,道具敲击身体部位及地面的动作发出清晰、有力的声响,其节奏特性展现出鲜明的明快感与力量感,这与伴奏音乐所呈现的欢快情绪特质形成呼应关系。学生通过尝试模拟这类敲击性动作,能够获得对节奏元素表现力的深刻身体记忆。同时,值得引导的方向还包括让学生留意身体动作轨迹与音乐线条起伏之间存在的对应性关联。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肢体动作形态常常映射着不同的旋律走向特征。这种观察伴随模拟练习的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旋律线条细微变化的捕捉敏锐度。四年级《快乐的泼水节》一课中引入“ 傣族孔雀舞” 提供了一个例证:舞蹈动作中展现的轻盈步态以及优雅手势造型,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与舞蹈动作的结合所传递的舒缓、柔美的旋律线条特质相互映衬,达成和谐效果。

综上所述,以民族舞蹈为载体助力小学生上好音乐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以民族舞蹈激发音乐感知力,能够让学生在欣赏、模仿和创作舞蹈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要素,提升音乐感知能力;用民族舞蹈构建互动音乐课,改变了传统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借民族舞蹈深化音乐文化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培养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郑雅丹. 藏羌彝非遗民族舞蹈在小学课间操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2024, (18): 168-170.

[2]杨心. 分析小学音乐课中民族舞蹈教学的作用[J]. 中国民族博览,2024, (04): 169-171.

[3]柯雪. 民族体育舞蹈在昆明市部分小学开展现状与调查[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 (12): 120-121.课题信息:菏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 大单元视域下小学音乐与民族舞蹈融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202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