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景区二次消费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作者

习漫宇 吴漫漫 周杰

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一、景区二次消费的概述

(一)二次消费的定义与特点

景区二次消费是指游客在完成门票等基本支出后,继续在景区内进行的延伸性消费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餐饮、文创商品、演艺演出、休闲娱乐、交通服务等。与首轮消费相比,二次消费更具选择性和自主性,通常发生在游客感受到满意服务或形成情感联结之后。

这种消费具有灵活性高、形式多样、体验导向强的特点。它不仅是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体现,也是旅游体验价值延伸的重要载体。相较于门票等刚性消费,二次消费对游客的吸引依赖于产品创意、文化内涵和现场体验感。

(二)二次消费在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景区收入结构中,门票收入所占比例逐步下降,二次消费成为提升综合营收的关键部分。通过开发多元化的消费项目,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还有效提高了人均消费水平。尤其在免费或低价开放的景区中,二次消费已成为主要盈利方式。

二次消费对推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旅融合背景下,餐饮、演艺、教育、体育等产业与旅游结合日益紧密,形成多种消费场景与体验空间,促进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此外,二次消费也带动了区域就业与产业链延伸,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推动。

(三)当前景区二次消费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随着游客消费观念升级和旅游市场多样化,二次消费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国多地景区在文创产品、主题演艺、沉浸式体验等方面积极创新,推动产品向品牌化、精品化、体验化方向演进。

趋势上看,个性化定制成为游客关注重点,从“买产品”向“买体验”转变。夜间经济、亲子经济、康养旅游等新型消费形式逐渐兴起,促使景区不断拓展新的盈利场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提升了产品展示和传播效率,借助短视频、电商平台等工具,景区能更有效地实现产品转化与传播。

二、景区二次消费产品的开发策略

(一)产品类型的多样化设计

丰富的产品类型是激发游客二次消费的关键。当前,文创产品已成为热门选择,通过将景区的文化符号、自然元素或历史背景融入产品设计,既增强了文化传播,又提升了游客的消费欲望。餐饮方面,可结合当地特色小吃、养生饮食或异域风味,打造具有地域认同感的消费体验。演艺活动可融合民俗表演、沉浸式剧场和光影秀,提升游客的情感参与感。互动体验类产品,如手工制作、传统技艺体验、沉浸式剧本杀等,能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记忆点,有效延长其在景区的停留时间[1]。

(二)游客需求的精准化挖掘与匹配

精准识别游客群体及其消费偏好,是产品开发的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年龄层、兴趣爱好、停留时长等信息,有助于为不同群体定制专属产品。亲子家庭偏好寓教于乐类产品,如生态认知课程或亲子手作;年轻人更倾向于具有潮流、社交属性的消费,如主题打卡点、潮玩盲盒、定制纪念品等;老年游客则注重舒适性与文化深度,适合推出传统养生类或非遗展示类产品。产品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差异化,避免同质竞争,实现产品与需求的高效匹配。

(三)产品内容的文化挖掘与创意转化

文化资源是景区二次消费产品的内核。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民俗、宗教、传说等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审美性与故事性的商品或服务,能够赋予产品独特的精神价值。例如,基于景区传说人物开发 Q 版形象系列文创,或将古建筑图腾元素融入服装配饰,均可增强游客的情感共鸣。创意表达方面,可借助现代设计语言和新媒体技术,如 AR、VR 或数字投影,提升文化体验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文化与创意的结合,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强了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四)基于季节、节庆和热点的主题化产品打造

围绕不同季节、节庆节点及社会热点开发主题产品,可有效提升游客的消费频次和新鲜感。春季可推出花卉观赏周边产品,夏季推出避暑清凉系列,秋季策划农旅采摘体验,冬季围绕冰雪文化开发御寒用品与热饮美食。节庆期间,如春节、中秋、端午等,可结合传统习俗推出限量文创礼盒、节庆演出或民俗集市等。还可紧跟社会热点,如国风潮、影视联名、社交平台热梗等,推出联动性产品,增强市场话题度与传播力。通过主题化策略,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市场吸引力。

三、景区二次消费产品的推广路径

(一)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策略

推动景区二次消费产品推广,需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传播渠道,形成整合营销闭环。在景区内,通过设置展示区域、沉浸式体验点、互动打卡装置等方式激发游客即时消费意愿。导览图、语音导览、智能售货设备等服务配套,也能提升游客对产品的可及性和购买便捷度。在线上层面,依托景区官方网站、小程序和 App 平台,实现产品展示、预约预购、优惠券派发等功能,有效引导游客形成消费预期。

将门票与二次消费产品进行组合打包销售,是常见的联动模式。游客在购票时即可选择包含纪念品、演出门票、餐饮代金券等的多样化套餐,不仅提升人均消费,还能增强游客对产品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此外,会员制营销也值得探索,通过积分、等级、专属优惠等机制,提高游客复购率[2]。

(二)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运用

社交媒体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和产品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二次消费产品推广方面具备显著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图文、短视频内容,能迅速扩大产品曝光度。围绕产品亮点,创作情绪共鸣强、视觉吸引力强的内容,例如“景区十大文创推荐”“不容错过的限定打卡地”,能有效引发转发与讨论。

短视频平台特别适合展示产品的使用场景与独特魅力。通过实拍游客体验、产品制作过程、产品背后的故事等,增强产品的真实感与感染力。此外,可以结合平台算法规则,参与热门话题、挑战赛、节日活动等,提高内容推荐率与自然流量。

用户生成内容(UGC)亦是重要手段。鼓励游客在参观后分享消费体验,并通过点赞、抽奖、赠品等方式进行激励,不仅能产生口碑效应,还能提升品牌可信度。将这些 UGC 内容收集再传播,可进一步拓宽营销深度。

(三)与 OTA 平台、KOL 合作进行场景营销

OTA(在线旅游平台)作为游客预订和了解旅游产品的重要入口,在推广景区二次消费产品中具备流量和渠道优势。与 OTA 平台深度合作,可将文创、演艺、餐饮等项目打包植入景区页面、套餐产品、推荐栏位,增强产品在游客决策过程中的可见性与吸引力。

结论:

可见,景区二次消费作为推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产品多样化开发、精准化营销推广、优化服务场景与完善管理机制,景区能够有效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二次消费转化率。未来应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的融入与科技手段的应用,打造具有持续吸引力和品牌特色的消费体系,实现景区经济效益与旅游体验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令.四川乐高乐园二次消费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23.

[2]阮煜琳.2023 年中国旅游消费“新玩法”:人文体验是玩法创新的主要方向[EB/OL].人民网.(2023-12-04)

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花博通--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下次还来》(项目编号:20241165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