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澄明之境与巅峰之路

作者

鹿焕兰 白少伟

山东省泰山中学 271000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录了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念奴娇·过洞庭》创作于其被贬途中,词作中展现出的精神境界与心理特质,与他考取状元时的心理状态存在内在一致性。张孝祥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高中状元,其科举之路的成功不仅源于扎实的学识功底,更与其独特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通过对该词的深入解读,能够挖掘出张孝祥在科举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心理因素,为理解古代文人科举成功的内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维度。

《念奴娇·过洞庭》中体现的心理素质

1.1 澄澈明净

“更无一点风色”,“表里俱澄澈”词人以洞庭湖的平静、澄澈、明净为喻,将自然景观与个人心境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空灵、纯净的意境。在词中,“平静、澄澈”的湖水与“冰雪”般的肝肺相互映照,展现出词人内外如一的纯净品质和波澜不惊的特质。“肝肺皆冰雪”则进一步强调其心灵的纯净无瑕,如同冰雪般晶莹剔透。这种精神境界的诗意表达,反映出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我、保持高洁品性的决心 。

1.2 胸怀广阔

上阕“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描绘出一幅开阔澄澈的画面,展现出张孝祥广阔的胸怀。他能以天地为背景,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融入其中。“分辉”“共影”体现出一种包容万物的大气,这种胸怀使他在面对科举竞争和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有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格局,不局限于眼前的得失。

1.3 自信从容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的自我定位,词作开篇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绘洞庭湖的浩渺与个体的渺小,看似对比悬殊,实则暗含自信。张孝祥将自身置于宏大自然之中,却无丝毫怯弱,反而以从容姿态驾驭“扁舟”。这种心理特质与他参加科举时的表现相呼应:面对南宋朝廷激烈的科举竞争,张孝祥敢于突破权臣秦桧集团的阻挠,以“天下第一等事”自期。在殿试中,他“一洒数千言,不属草”,展现出对自身才华的绝对自信,这种从容不迫的心理状态为其赢得皇帝青睐奠定基础。

1.4 :高洁忠贞:“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心理韧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一句,以“冰雪”喻品格,以“孤光”明心志,尽管在岭南为官的岁月里,遭谗言被罢官,但他以孤月自照,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内心如同冰雪般晶莹纯洁、光明磊落。这里的“肝胆皆冰雪”,不仅是一种比喻,更是词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坚守,体现出他高尚的道德追求和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这种高洁忠贞的人格在污浊的官场中显得尤为可贵。被贬途中仍遭政治迫害,张孝祥却能保持内心澄明。这种心理韧性在其科举历程中同样显著:秦桧党羽曾试图以权势压制其才华,甚至在其廷试前构陷其父张祁入狱,但张孝祥并未因此退缩,反而以“谈笑于廊庙之间”的姿态应对压力,展现出超越困境的心理弹性,最终在逆境中实现科举突围。

1.5 专注坚韧:“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沉浸状态

词末“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描绘出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反映出张孝祥对当下情境的高度专注与投入。这种专注特质与其科举备考及应试过程紧密相关。史料记载,张孝祥自幼“读书一过目不忘”,且能“昼夜不倦”钻研经史。在科举考试中,他能够排除外界干扰,全神贯注于文章创作,将这种沉浸式的心理状态转化为临场发挥的优势,从而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1.6 豪迈洒脱:天地为客的豁达胸怀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词人以天地为宾客,展现出一种豪迈洒脱的气度。即使身处人生低谷,他依然能够超越个人的得失,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万物,与天地共饮,这种豁达的胸怀,体现出他对人生困境的超脱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在面对仕途挫折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豪放的姿态面对,以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展现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1.7 从容坚定:稳泛沧溟的人生态度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描绘出词人在清冷的秋夜,泛舟于广阔洞庭湖上的情景。尽管头发稀疏、衣衫单薄,环境清冷,但他依然“稳泛”其中,表现出一种从容坚定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坦然面对困境的心理素质,不抱怨、不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困境只是暂时的,这种从容坚定反映出他内心的强大和淡定。这种态度表明,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他都能坚守自我,不为困境所动摇。

二、心理素质对科举成功的作用机制

2.1 澄澈纯净

“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的意境表达,都彰显出他超脱世俗、纯净无瑕的精神境界。他摒弃外界干扰,张孝祥通过隔绝外界喧嚣,在读书过程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内心的宁静与坚定。在专注于圣贤书的过程中,他不断反思自我,规范言行,逐渐形成了正直、纯粹的品格。这种自我要求使得他在面对科举的竞争压力和世俗的诱惑时,能够坚守本心,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清明 ,以纯粹的心态面对求学之路的挑战。全身心投入到对儒家经典的研读之中。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注,使他得以在圣贤之书中汲取智慧,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自信从容:缓解考试焦虑的心理屏障

科举考试的竞争压力与不确定性极易引发考生焦虑,而张孝祥的自信特质使其能够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在殿试环节,他以“洒然出之,而无拘窘态”的表现,将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转化为稳定的发挥。这种心理屏障帮助他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的失误,确保在高压环境下仍能展现真实水平。

2.3 超然豁达:应对外部干扰的心理盾牌

南宋科举制度受政治势力渗透,秦桧集团对考试公正性的破坏加剧了考生的外部压力。张孝祥超然豁达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保持独立判断,不受外界恶意干扰。即使面临父亲入狱的困境,他依然坚守“君子以独立不惧”的信念,将注意力集中于考试本身,展现出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

2.4 专注坚韧:保障知识输出的心理动力

科举考试不仅考验知识储备,更考验考生的持续专注力与意志力。张孝祥“扣舷独啸”式的专注特质,使其在备考阶段能够高效吸收知识,在考试中保持思维的连贯性与深度。这种坚韧不拔的心理动力,确保其在长时间的答题过程中始终保持高质量的知识输出,最终赢得考官认可。

总之,通过对《念奴娇·过洞庭》的文本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张孝祥考取状元背后的心理素质特质。其自信从容、超然豁达、专注坚韧的心理状态,不仅支撑他在科举竞争中脱颖而出,更贯穿于其一生的精神追求之中。这一研究表明,古代文人的科举成功不仅依赖于学识积累,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张孝祥的案例为当代人才培养提供启示: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应对复杂竞争环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