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

作者

邱海燕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教育和体育局装备站

伴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发展已深度融入教育领域,课堂模式、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法等均发生了显著变革。在此背景下,如何协助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使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进而提升学科素养水平,成为了教师重点聚焦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出发点,深入探寻学科素养的内在含义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设丰富情境,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有效推动了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与创新。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学生的进步形成了阻碍。其一,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过于拘泥于教材与课堂,未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从而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这导致学生难以体悟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意义,参与课堂探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持续性也较为欠缺。其二,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存在刻板、单一的状况,无法契合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难以达到高效。其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实践锻炼的机会不足。当面临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时,往往倾向于采取逃避、拖延的态度,这对学习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

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信息技术知识的热情,还能着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形势,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自身角色,充分借助数字化平台,为学生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多个角度、更深层次以及全方位地对信息技术知识展开探析。

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 电脑能做什么” 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果断摒弃传统的单纯讲授式教学模式,而是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优势,为学生设计开放性任务。具体来说,可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电脑在生活、学习以及娱乐等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将这些案例整理制作成简洁明了的电子小报或者演示文稿。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自主思考诸多问题,例如如何精准筛选出有效信息,怎样合理设计版面等。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关注各个小组的任务进展情况,并在恰当的时候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电脑的各项功能,切实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成从“ 知识灌输” 到“ 自主探索”的教学转变,有力凸显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丰富情境,培养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领域的思维方式开展思维活动,并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与综合,深入理解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而形成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时,可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如此一来,课堂将更具吸引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在情境引导下灵活运用计算思维。例如,在教授“ 演示文稿制作” 内容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系列演示文稿作品,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初步认识演示文稿。待学生观察完毕,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操作演示,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通过插入图片、文字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积极学习的良好习惯。当学生对演示文稿制作有了一定了解后,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制作以“ 传统节日” 为主题的演示文稿。这促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了解传统节日相关信息,学会运用计算机完成演示文稿制作,进而弘扬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的重要意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认知观念,并以此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逐步形成信息意识。同时,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计算思维,实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明确自身价值,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孙 洪 亚 . 在 信 息 技 术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核 心 素 养 [J]. 读 写算,2023,(18):155-157.

[2] 周志阳.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 文理导航( 中旬),2022,(0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