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企业数字化转型内涵与路径研究

作者

武美仙

山西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2

一、数字化转型认识论

(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递进演化

1.网络化:万物互联的物理基础

网络化构建了数字化生存的底层架构,通过工业互联网、5G 专网等技术实现设备泛在连接。三一重工部署的“根云平台”,设备在线率突破 92% ,这种物理连接突破时空限制,为数据采集奠定物质基础。

2.信息化:业务流程的线上迁移

信息化将传统业务流程转化为数字形态,ERP、MES 等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上汽集团构建的“数字大脑”将采购、生产、物流等信息流整合,使零部件库存周转率从15 天压缩至 4.2 天,展示了信息协同的显性价值。

3.数字化:数据驱动的范式重构

数字化实现业务要素的全域穿透与模式创新,数字孪生技术打破虚实边界。海尔冰箱工厂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孪生体,实现订单响应周期从 21 天缩短至 7 天,精准度提升 40% ,标志着企业从流程优化转向价值网络重构。

4.智能化:决策自主的价值跃迁

智能化依托 AI 算法实现自感知、自决策、自优化。国家电网构建的“电力大脑”通过深度学习预测区域用电负荷,提升电网故障主动处置率,减少停电损失。

(二)数字资源化、资产化与资本化的价值升级

1.资源化:数据采集与治理体系

数据资源化需建立覆盖全业务链的采集网络。如钢铁企业可通过部署传感器实现实时采集高炉数据,结合数据清洗工具将迅速提升有效数据占比,构建起PB 级工业数据库。

2.资产化:数据确权与价值评估

通过区块链存证、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数据产权明晰。如银行可采用隐私计算技术完成客户数据资产评估,提升数据资产入表规模,优化获贷存比。

3.资本化:要素流通与价值创造

数据资本化需构建交易市场与金融化工具。如生产企业可通过数据资产质押获取融资贷款,进而推动智能工厂改造,实现产能提升、能耗下降等。数据资本化对实体经济具有乘数级的赋能效应。

(三)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内涵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构建以技术为驱动、数据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其实质是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赋能链条,将原始数据资源转化为新型生产要素的系统工程。具体表现为:

1.技术赋能体系构建

网络化奠定物理连接基础,实现全域数据采集;信息化推动业务流程迁移;数字化驱动业务范式重构;智能化实现决策自主。四阶段形成“连接→协同→重构→创新”的螺旋上升闭环。

2.数据要素价值跃升

通过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三阶转化,使数据从附属资源升级为具有乘数效应的核心生产要素,重构企业价值创造模式。

3.系统工程特征

技术维度融合“端-边-云-网-智”生态;业务维度转向服务导向;组织维度建立敏捷机制。三者协同形成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价值循环体系,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性提升。

二、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一)基础设施网络化:构建数字孪生底座

数字孪生底座的构建需遵循"物理世界全要素映射—虚拟空间全息建模—双向交互动态优化"的技术逻辑,其核心支撑在于物理层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转型:

1.设施设备泛在互联

通过通信协议标准化解决异构设备连接壁垒。部署协议转换网关,实现PLC、传感器等工业设备数据格式统一与实时通信,同步集成边缘计算节点完成数据清洗与轻量化预处理。设备互联层:基于 TSN(时间敏感网络)保障数据低时延传输;数据整合层: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引擎,实现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时空对齐;安全防护层:采用零信任架构建立设备身份认证体系。

2.管理系统云端重构

基于混合云架构突破IT(信息系统)与 OT(运营技术)的系统壁垒。重点攻克:虚拟化映射(通过数字主线建立生产资源的三维数字化镜像,同步集成BOM 数据流、质量检测流、能源消耗流等多维信息);弹性扩展(利用云端容器化技术实现计算资源的动态分配,支持突发性数据处理需求);双向控制(构建虚实交互控制回路,使云端优化指令可实时下发至物理执行单元,形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二)内容流转信息化: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内容流转信息化在于构建"数据流动—价值创造"正反馈机制,通过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动态配置与价值增殖,其实现路径包含:

1.横向协同:构建产业级数据共享网络

基于产业互联网架构打通供应链各节点数据壁垒,形成多主体协同的信息生态系统。建立覆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实时数据共享通道,开发跨组织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可视化数字看板呈现全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状态,支撑供应链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实现价值转化。

2.纵向贯通:实现业务链全息集成

突破企业内部门墙桎梏,建立从战略决策到生产执行的数据闭环。通过系统集成,构建业务对象的标准数据模型,通过自动识别采购、排产、质检等环节的数据断点,实现流程再造。同时部署模块化技术中台,将算法服务封装为微服务组件,支持业务部门按需调用,实现智能协同。

通过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企业可突破传统信息流转的"孤岛效应"与"延迟黑洞",构建数据要素驱动的全场景协同网络,为数字化精准管控奠定运行基础。

(三)精准管控数字化:驱动管理效能跃升

精准管控数字化的本质在于构建“数据驱动—模型优化—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体系,通过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洞见价值,实现管理流程的范式重构与效能倍增。

1.流程智能优化

基于智能算法实现业务流程的动态调优。如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构建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模式识别捕捉市场波动与生产节奏的关联规律;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物理系统的虚拟镜像,在虚拟空间完成产线布局验证、工艺参数优化等预演,降低试错成本;自适应控制算法,可根据实时工况数据动态优化设备运行参数,突破传统经验决策的静态局限等。

2.决策模型构建

通过运筹学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的集成,建立成本、效率、质量等多维约束下的最优解搜索机制,实现多目标优化。通过约束满足问题(CSP)求解器实现人力、物料、能源的精准匹配,开发资源调度优化引擎,实现资源动态配置。部署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告警系统,实现跨业务场景的异常模式识别与根因追溯,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中枢。

3.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构建覆盖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治理框架,搭建实时数据处理管道,建立模型迭代机制,实现决策模型的持续进化。该体系通过将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将事后处置转型为事前预防、将局部优化拓展为全局协同,显著提升管理响应的敏捷性与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最终形成“数据赋智—流程再造—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

三、结论与建议

(一)核心结论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通过数据要素重构企业价值创造体系,其演化遵循“连接→协同→重构→创新”的螺旋上升路径。企业需把握网络化筑基、信息化协同、数字化跃迁的三阶段实施规律。

参考文献:

1.雷万云.数字化转型认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2.顾建党,俞文勤,李祖滨.数商—工业数字化转型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