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导向下初中数学课堂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

江良玉

广东省汕头市新津中学

2022 年4 月21 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来现实世界,2.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现实世界,3.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那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培养核心素养的地方就是在教室中课堂上了。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入践行,数学课堂正历经深刻变革。如何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课堂“ 活”起来,成为教学关键。数学教学进程中,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学习,驱动着知识吸收与能力养成。当学生被点燃学习热情,主动投身探究,他们收获的不只是公式定理,更有深度思考、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的沉淀。教师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呢?可以进行情境设置、问题引导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课堂教学应改变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要把以“ 知识为本” 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 核心素养为本” 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一直思考:我究竟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既符合新课标又适合我校学生呢?我琢磨很久,最后决定实践出真知,开了一节九年级上册《24.1.3 弧、弦、圆心角》的公开课。从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反馈中,我觉得这节公开课开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益发表我的几点见解。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动能

在数学课堂中有一个影响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兴趣。俗话说得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乜勇老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的课堂导入》讲座中提到“ 课堂导入法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导入的好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每一节课堂学生都是进行一次新知识的感知,如果有一个超凡入圣的导入,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让学生主动来学习。一节有效课堂就必须要让学生感兴趣和有原来数学也不是很难,我也能听懂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开始。所以情景导入很重要。那如何设置情景导入呢?我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能浅显易理解易接受为准则来设置情景导入。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24.1.3 弧、弦、圆心角》一课时,创设情景动画并设置问题:

出自己对问题的领悟,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在九年级上册《24.1.3 弧、弦、圆心角》一课中,探究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时,本人把全班分成 组,每组负责一个知识要点的探究。先让学生分组探究,展示过程。例如:第1 组学生探究同圆中:在⊙O 中,当圆心角∠AOB= ∠COD 时, 它们所对的弧AB 与弧 CD,弦AB 与弦CD 相等吗?设置阶梯式问题:

1、当 ∠AOB=90 时,弧 AB=∂ ,弦 AB= ;当 ∠COD=90 时,弧 CD= ,弦 CD= 。

2、当 ∠AOB=40 时,弧 AB= ,弦 AB= ;当 ∠COD=40 时,弧 AB= ,弦 CD=

3、当圆心角∠AOB= ∠COD 时,弧 AB 弧 CD,弦 AB 弦 CD

4、形成新知:。

1.小熊要过生日了!它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四块,你能帮它分吗?

采用阶梯式问题链驱动合作学习,以同圆中圆心角、弧、弦的关系探究为例,将全班分为 6 个小组,通过“ 90 圆心角对应量” “ 40 圆心角对应量” 等特殊案例到一般规律的推导,借助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自主归纳几何定理,完成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发现” 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精准练习实现减负提质

2021 年7 月4 日,国家提出了双减政策。双减是国家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意志的体现。基于“ 双减” 政策要求,设计分层化课堂练习:

通过具体趣味问题设置,一步一步追踪操作,首先学生会想到蛋糕的形状是圆柱,它的截面是圆,要把蛋糕平均分块,就可以看作是把圆平均分。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把圆心角四等分可以把蛋糕平均分成四块。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根据把圆弧八等分就可以把蛋糕平均分成八块。设置第三个问题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还能运用圆的其它什么知识来分蛋糕。

以生活化场景构建认知桥梁,通过“ 小熊分蛋糕” 的动画情境,将圆心角、弧、弦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从“ 四等分蛋糕” “ 八等分蛋糕”等具体任务中,主动关联圆的几何特征,实现“ 从生活现象到数学模型” 的思维迁移。

二、分组探究促进思维建构

俗话说:“ 实践出真知” 。课本上的知识由教师来讲解推导,学生来学习,学生缺乏积极性,掌握新知也不牢固,所以发现式学习是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3]所谓分组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设置活动,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这个活动进行合作探究,展开讨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个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每个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听者转化为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学生通过自己主观努力获取知识。对于天生爱说话、好表现的初中生来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

抢答题:辨析“ 等弦所对弧是否相等” 等易混概念,强化知识精准度;应用题:通过“ AB=CD 时弧与圆心角的关系” 等问题,链接知识点与几何推理,确保练习针对性与效率。

四、多元评价构建成长体系

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1]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数学情感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建立自信心。建立覆盖学习全流程的评价机制。例如:课前评价可以是预习评价和复习评价等;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中可以设置参与度评价、思维过程评价、努力程度评价、方法适应性评价等;而课后可以有课后反思、课后作业完成度,准确度等评价。最终在学习成果评价中可以设置知识掌握评价、技能提升评价、目标达成评价等。设置健全完善的评价机制,多表扬多鼓励,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无论是什么学段,数学课堂教学最为核心的问题都是“ 有效” 。就教学实践而言,有效果的教学表现为: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习惯上有改变。俗话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因材施教,使得课堂教学有效化;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达成以兴趣为引、能力为帆、素养为岸的理想数学教育图景。

【参考文献】

[1].石永芳;杨旭升;新课程理念下《高等代数》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年 06 期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丁光武,《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 第 1 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