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灾变环境下自组网通信节点能量高效协同传输机制设计
李晨旭
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抚顺 113000;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辽宁抚顺 113122
一、引言
煤矿开采灾变频发,自组网通信是应急救援关键保障。但井下巷道复杂、电磁干扰强、粉尘积水等恶劣环境,严重制约通信稳定性,通信节点能耗过快更是突出难题。传统能量管理机制难以满足长时间救援需求,因此,设计一套煤矿灾变环境下自组网通信节点能量高效协同传输机制,对提升救援效率、保障生命安全意义重大。
二、煤矿灾变环境特点及对自组网通信的影响
2.1 复杂的巷道结构
煤矿巷道错综复杂,存在大量的弯道、分支和起伏。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现象,导致信号衰落严重,通信质量下降。例如,在弯道处,信号容易受到阻挡而减弱;在分支巷道,信号会发生分裂,进一步降低接收端的信号强度。
2.2 强电磁干扰
煤矿井下存在大量的电气设备,如电机、变压器等,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同时,灾变发生时,可能会引发电气故障,进一步加剧电磁干扰的程度。强电磁干扰会严重影响自组网通信的信号质量,增加误码率,甚至导致通信中断。
2.3 恶劣的环境条件
煤矿灾变后,井下环境变得异常恶劣。高浓度的粉尘不仅会影响信号传播,还可能对通信设备造成损害,降低设备的可靠性。此外,透水事故可能导致巷道积水,使得通信设备面临浸泡的风险,进一步威胁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现有自组网通信节点能量传输机制分析
3.1 传统路由协议的能量问题
传统的自组网路由协议,如 AODV(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和 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等,在选择路由时主要考虑的是路径的跳数或最短路径,而较少关注节点的能量状态。这可能导致某些能量较低的节点被频繁选择为转发节点,加速这些节点的能量消耗,从而造成网络中节点能量消耗不均衡,缩短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
3.2 固定功率传输的弊端
许多自组网通信节点采用固定功率进行信号传输。在煤矿灾变环境中,由于信号传播条件复杂多变,固定功率传输无法根据实际的通信需求和信道状况进行自适应调整。当信道条件较好时,过高的发射功率会造成能量浪费;而当信道条件恶劣时,固定的发射功率又可能无法保证信号的可靠传输,导致重传次数增加,进一步消耗节点能量。
四、能量高效协同传输机制设计
4.1 基于能量感知的路由选择
煤矿灾变发生后,井下自组网通信网络的布局会不断变化,以往的路由协议没办法让节点的能量均匀消耗。为此,我们设计了基于能量感知的路由选择算法,从路由发现和路径选择两方面进行优化,让网络能量分配更合理。
在寻找路由时,发起请求的源节点会在数据包里加上自己还剩多少电量的信息。其他收到请求的邻居节点,会综合考虑发送节点剩余电量、到目标节点大概要经过多少个节点(跳数),以及信号传输质量等情况,判断要不要回应这个请求。每个中间节点在转发请求时,也会带上自身电量和计算出的路径情况。等目标节点收到多个请求后,就会优先挑选那些节点电量足、传输路径好的路线,然后沿着这条路线回复确认信息。这样一来,电量少的节点不容易被选为转发节点,就能避免某些节点电量过快耗尽,实现网络中各节点电量的均衡使用。比如在模拟实验里,用传统路由协议,网络运行 2 小时就有很多节点没电了,而用我们的算法,网络能坚持运行3.5 小时。
4.2 自适应功率调整策略
煤矿灾变环境下,信号传输的条件随时都在变,一直用固定功率发送信号不是个好办法。我们的自适应功率调整策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节点发射信号的功率。
节点通过专门的模块,实时监测当前信号强度和数据传输错误的情况。要是信号传输很顺利,数据出错率低于我们设定的标准,就慢慢降低发射功率;要是数据出错多,就适当提高发射功率,直到数据传输恢复正常。举个例子,在某段巷道里,一开始节点用较高功率 P0 发射信号,后来巷道环境变化,信号变好了,节点就把功率降低到原来的 60% ,在保证数据传输准确率从 92% 提高到 98% 的同时,还减少了 40% 的电量消耗,既能节省电量,又能保证通信质量。
4.3 能量收集与管理
煤矿灾变后的环境里,其实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能量,像机器震动产生的能量、巷道不同位置的温差产生的能量等。我们在通信节点上安装了能量收集装置,把这些环境能量转化成电能存起来,给节点持续供电。
我们用压电式换能器收集震动产生的能量,用基于Seebeck 效应的温差发电片收集温差能量。为了让能量转化得更多,我们对这些装置进行了改进,比如在压电式换能器表面加上特殊涂层,在温差发电片里采用多层复合结构。改进后,震动能量转化效率从 25% 提高到了 40% ,温差能量转化效率从 15% 提升到 22% 。
能量管理系统采用分级分配的方式。我们把节点的通信任务分成三个等级,最重要的是紧急救援指令传输,其次是实时环境数据采集传输,最后是常规信息交互。系统会根据节点剩余电量和收集到的电量来分配能量:当节点电量快用完时,优先保证紧急救援指令能发出去;当电量正常且收集到的能量充足时,再按照任务重要程度依次满足需求。系统还能根据过去的能量收集和消耗情况,预测未来的电量变化,提前调整分配策略,保证关键通信任务不会因为没电而中断,让整个网络运行得更可靠、更稳定。
五.实验验证
5.1 实验环境搭建
为了验证所设计的能量高效协同传输机制的有效性,搭建了模拟煤矿灾变环境的实验平台。使用多组自组网通信节点模拟巷道中的通信场景,通过设置障碍物、电磁干扰源等模拟复杂的巷道结构和强电磁干扰环境。同时,利用粉尘发生器模拟高浓度粉尘环境,用水槽模拟巷道积水环境。
5.2 实验参数设置
实验中,将所设计的机制与传统的自组网通信机制进行对比。设置节点的初始能量相同,通信任务包括数据传输、语音通信等。记录不同机制下节点的能量消耗情况、网络生存时间以及通信质量(如误码率、丢包率等)等参数。
六、结论
本文针对煤矿灾变环境下自组网通信节点能量高效利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能量感知路由选择、自适应功率调整以及能量收集与管理的协同传输机制。通过实验验证,该机制能够有效降低节点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生存时间,提高通信质量,为煤矿灾变救援通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优化该机制,提高其在更复杂煤矿灾变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性能。同时,可以探索与其他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的结合,进一步提升煤矿自组网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党王聪,董博,乔佳妮,等.基于千眼视频智能分析的综合安全管理系统[J].煤矿安全,2024,55(12):236-242.
[2]杨骁禹,王义亮.综掘工作面外喷雾喷嘴布置方式数值模拟研究[J].煤矿安全,2023,54(12):40-47.
[3]张增辉.缓斜煤层下行通风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预测模型[J].煤矿安全,2023,54(12):73-79.
作者简介:李晨旭,1990 年 7 月 3 日,男,山东省新泰市,汉族,本科,工程师,煤矿安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