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视域下安徽高校助推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罗亚平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提出的一项关键性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电商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农村电商的重要作用,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2024 年 3 月 5 日,商务部等 9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商流通函〔2024〕39 号),制定了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5年目标,推动农村电商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安徽省农村电商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

安徽省高度重视农村电商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农村电商相关政策,如《关于印发全省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皖电商〔2021〕1 号)、《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省级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的通知》(皖商明电〔2022〕20 号)、《安徽省商务厅等 16 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的通知》(皖商办建函〔2024〕101 号)、《安徽省商务厅关于组织申报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创建项目的通知》等,为安徽省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安徽省农村电商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推动力。安徽省商务厅监测数据显示,2023 年,安徽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 1229 亿元,同比增长 20.49% ,2018-2023 年安徽省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如图 1 所示。截至2024 年 6 月,安徽省累计认定年网销额超百万元的农村电商品牌 741 个,省级农村产品网销额超亿元的电商强镇27 个、县域电商特色产业园区20 个,形成了一批亿元级以上特色产业集群[2]。

针对农村电商人才紧缺的问题,安徽省各级政府除了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以外,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电商相关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电商从业者提供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网店开设、产品优选、营销运营、直播带货等全方面的指导,培训对象涵盖普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驻村干部等。如2023 年安徽省宿州市共开展线上线下农村电商培训 2312 余人次,培训网点经营者、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村“两委”、产业发展指导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06 余人。六安市积极开展各类直播培训,如抖音电商基础班、直播带货班、社区营销班等专场培训,2023 年1-11 月六安市开展各类电商培训4989 人次。

二、安徽省高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人才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助力解决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安徽省很多高校都重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致力于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笔者通过对安徽省 25 所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高校进行调研,从各高校官网收集相关数据,发现尽管安徽省本科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在聚焦于农村电商这一细分领域时,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与瓶颈问题。

(一)人才供需不匹配

一是人才需求量大,供给不足[3]。随着安徽省农村电商行业的蓬勃兴起,电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攀升,然而,高校在电商人才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上尚显不足,特别是在运营推广、美工设计、数据分析等核心岗位,人才缺口尤为显著,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二是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对于农村电子商务这一重要领域的关注度不足,未能将农村电商教育纳入系统性、全面性的教学体系之中,导致学生对农村电商的知识体系、市场价值、发展前景及行业规则知之甚少。这种认知的局限性,进一步影响学生毕业后投身农村电商领域的意愿,使得其专业技能难以在农村电商领域得到有效应用。三是专业定位模糊,农村电商方向缺失。在电商专业的设置中,大多数高校缺乏明确的农村电商培养方向,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技能与农村电商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在笔者调研的安徽省25 所本科高校中,仅有 1 所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下明确设立了农村电商方向,表明当前高校在电商人才培养上对于农村电商领域重视程度的不足及方向性指导的缺乏。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一是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未能紧跟农村电商发展的最新趋势,缺乏与行业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农村电商行业发展需求[4]。二是缺乏针对性课程。农村电商人才要求既懂互联网技术,同时还要精通农业生产加工、农产品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5]。当前大部分高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置仍然是采用信息技术和商务知识来搭建课程体系,很少涉及到农业经济与农产品等相关内容,导致电商专业学生难以将电商技能与农业实际有效融合,进而影响其在农村电商领域的职业竞争力。笔者调研的安徽省 25 所本科高校中,仅有 1 所高校设置了农村电商相关课程,如农村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农产品仓储与运输管理、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实训等;仅有 1所高校提到了农产品电商运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农村电商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三)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农村电商教育要求教师不仅精通电商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丰富的农村电商实践经验。然而,目前高校中双师型教师数量有限,他们往往难以同时满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求。多数教师缺乏农村电商实战经验,使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农村电商实践操作时存在一定困难,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教师培训体系的不足。高校对电商教师的培训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更新,而忽视农村电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培训模式导致教师难以将最新的农村电商实践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使得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产生脱节。此外,教师也缺乏机会深入农村电商一线,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从而限制他们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针对性。三是教师激励机制的缺失。在农村电商教育领域,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师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农村电商教学与研究,导致部分教师对农村电商教育缺乏热情,从而影响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校企合作不深入

一是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互动。当前,许多高校与农村电商企业的合作多数限于学生实习、教师挂职等浅层次合作,缺乏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融合。这种合作模式难以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长效保障。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合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三是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不高。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高校提供的实习生或合作项目,而未能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资源、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这种单向的合作模式不仅限制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农村电商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安徽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等举措,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孔德晨.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出台——为农村电商发展再加把劲[EB/OL].(2024-03-18).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3/content_6939868.htm

[2]汤礼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安徽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3,36(02):77-80.

基金项目:校级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K2023B08);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电子商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项目编号:2023sdxx118)

作者简介:罗亚平,女,出生于1985 年 3 月,籍贯安徽省池州市,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