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化自信铸魂育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张春莹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一、引言:文化强国战略与高校使命

文化广义上涵盖物质与精神成果,狭义则聚焦价值观、艺术、制度等精神生产领域。先进文化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塑造国家认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并首次将文化自信写入党章,凸显了其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地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2020 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 。因此,以文化自信铸魂育人,既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

(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再仅限于温饱和金钱,高校师生群体思想活跃、文化需求多元,更渴望在知识获取、审美体验、价值实现层面得到高品质供给。这也符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的内涵,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文化事业,才能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各个阶段的需求,才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文化具有渗透性,它可以融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国家要大力进行文化建设,才能将先进的文化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培育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和国家信仰,从而带动中华人民胜利前行。高校作为创新源头,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直接影响国家未来产业结构、治理效能与国际话语权。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状

思想政治决定了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发展路径,近年来,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展现出中国优势。

(一)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水平在高校中的体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①古诗词、书法、武术等众多传统文化形式魅力非凡,正被广泛传承。古诗词意境深远,书法各具神韵,武术刚柔并济。此外,中国舞蹈、皮影、古典音乐等也深受喜爱。如今,众多高校开设相关通识课,将其学分纳入培养方案,传统文化受众日益广泛。

2.“ 国学” 作品精彩纷呈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 国风” 栏目热播,《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跨时空对话展现典籍中的中国智慧与精神,《尚书》《天工开物》《史记》等典籍故事被精彩演绎。《美术里的中国》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齐白石、潘天寿等名家名作,弘扬中华精神,增强民族自信。

3.“ 国潮” 元素引领校园新时尚

“ 国潮” 融合中国元素与潮流款式,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体现。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冰墩墩” 尽显“ 国潮” 特色,故宫文创产品备受青睐,国潮服饰成为首选。大学校园里,汉服社团、巡展盛行,国潮舞狮、歌曲也成为校园舞台上的亮点。

4.“ 国风”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我和我的祖国》唤醒家国情怀,《长津湖》展现志愿军精神。《哪吒》《白蛇》等系列动画电影融入传统文化基因,广受好评。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融合传统与科技。央视春晚《只此青绿》、端午奇妙游《唐宫夜宴》等文艺节目富含国风元素,国风兴起促进了文化产业繁荣,也为高校课程改革带来机遇。

(二)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在高校中面临的问题

1.电子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纸质书籍、手写的文字越来越少,电子化、信息化成为了新时代的标签。人们在享受电子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得不正视其带来的挑战。电子书让阅读更加便捷,却易损伤视力、降低效率;智能产品还导致学生提笔忘字,难赏汉字与书法之美,审美浅表化。

2.网络文化监管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空间成为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且相关单位监管不到位,造成网络中仍然存在较多的低俗、淫秽的文化产品,低俗弹幕、畸形“ 饭圈” 文化侵蚀高校青年价值观。

3.“ 洋节日”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国内群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人,如大学生群体开始崇尚过“ 洋节” 。西方国家的“ 圣诞节” “ 万圣节” “ 情人节” 被商家作为噱头进行营销,却忽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 “ 重阳节” “ 七夕” 等等,一旦不加约束,将会成为国外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式,从而影响我国文化自信心的建立。

4.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之间的文化水平不同,不仅有学历高低之分,还有素质优良之别,虽然不能完全以学历水平来衡量文化水平,但是很大程度上学历影响着一个人的素质和世界观,从而造成不同个体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之间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比如南北方的差异,发达城市与落后城市之间的差距,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地区越发达,文化发展水平越高,为了实现发展均衡,就要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从而均衡文化发展水平。

四、高校实现文化强国的路径

(一)坚持价值引领

我们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设“ 习近平用典” “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课,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的“ 青春话语” 。

(二)将“ 以文育人” 理念贯穿高校育人过程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核心职责。应将文化自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 课程思政 + 文化育人” 协同机制。一方面,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开设国学、书法、戏曲、非遗技艺等通识课程,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另一方面,打造沉浸式校园文化空间,如“ 国风文化节” “ 典籍读书会” “ 非遗工作坊” 等,将文化体验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真正实现“ 润物无声” 的育人效果。此外,应建立高校文化育人评价体系,将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价值观养成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推动文化育人从“ 软任务” 变为“ 硬指标” 。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群体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多元的传播方式,不同的传播平台,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迈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微信、微博、facebook、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提升我国形象。

文化自信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校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才、以文铸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21 年版)》编写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21 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37-16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第313页。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3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