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音乐歌谣与语文课本融合教学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实践策略

作者

张瑞

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实验学校 2330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任务。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以文字为单一媒介,缺乏对学生多元智能的激发,而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与语言艺术的高度融合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敏感期与审美启蒙期,借助音乐歌谣这一形式,不仅可以增强文本的情感表达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探索音乐歌谣与语文课本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一、音乐歌谣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 一) 音乐与语言的认知关联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音乐与语言在大脑处理机制上存在高度重叠区域。研究表明,听觉皮层、布洛卡区及威尔尼克区在处理语音信息与音乐旋律时均表现出协同激活特征。具体而言,语言中的音调变化、节奏感以及语义理解能力与音乐的旋律、节拍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语言习得过程正处于语音敏感期,将音乐歌谣融入语文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调、停顿、重音等语言要素的感知能力。此外,音乐中重复性强、结构清晰的歌词形式也为低年级学生的词汇积累与句式掌握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不仅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为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力奠定了基础。

( 二) 多模态教学对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多模态教学理论强调通过多种感官通道的协同作用来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歌谣作为听觉与语言模态的结合体,在语文教学中可有效拓展传统的单一文本输入模式。通过音频、视频、肢体动作等多种媒介的整合,学生能够在多重刺激下形成更为立体的知识表征系统。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音乐歌谣能够借助旋律的韵律性和节奏感,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进而提高记忆效果与学习动机。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配乐朗诵或创编歌曲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诗句的平仄与意境,从而实现从机械记忆向意义建构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深层发展。

二、音乐歌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功能定位

( 一) 激发学习兴趣与调动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其知识吸收与素养提升。音乐歌谣因其旋律性强、节奏鲜明、歌词易记等特点,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内在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愉悦的情绪状态有助于降低学习焦虑,提高信息加工效率。将音乐歌谣引入语文课堂,不仅打破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单一模式,也通过听觉刺激与情感共鸣营造出轻松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识字教学或课文导入环节中,教师可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歌曲或韵律童谣,引导学生在“听—唱—思”的过程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此外,音乐所具有的互动性也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契机,从而增强课堂的集体参与感与协同学习效果。

( 二) 增强语言节奏感与语感训练效果

语言节奏感是语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音识别、语调模仿与句式掌握的关键期。音乐歌谣以其固有的节拍结构、押韵规律及重复句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输入模型。通过反复聆听与跟唱,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的重音分布、停顿方式以及语气变化等语音特征,进而提升其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与自然度。同时,歌谣中的词组搭配与句法结构往往具有高度凝练性和典型性,有助于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汇意义与语法功能。这种基于语感的内化过程,比单纯依赖语法规则讲解更符合儿童的语言习得规律,也有助于其日后在阅读与写作中形成更为地道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融合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设计

( 一)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原则

在音乐歌谣与语文课本融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基础环节。首先,应遵循“文本适配性”原则,即所选歌谣需与教材中的课文主题、语言风格及情感基调高度契合,避免形式上的拼接而缺乏内在逻辑。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或叙事诗时,可选择节奏明快、情节感强的儿童歌曲作为辅助材料,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其次,要体现“认知发展性”,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水平,合理安排歌谣的语言复杂度和音乐表现力,确保其既能激发兴趣,又不会造成理解障碍。再次,强调“文化传承性”,优先选用具有地域特色或民族元素的传统童谣、民歌等资源,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同步接受文化熏陶。最后,注重“多模态协同性”,将歌词文本、旋律音高、伴奏节奏等多种信息维度有机融合,形成支持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整体教学资源体系。

( 二) 教学活动的结构化设计与实施流程为实现音乐歌谣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需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活动框架。具体而言,可采用“导入—感知—解析—内化—迁移”的五阶段教学流程。第一阶段“导入”,通过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阶段“感知”,组织学生反复聆听并跟唱歌谣,在语调、节奏、情绪等方面建立初步语感体验;第三阶段“解析”,围绕歌词内容展开语言分析,包括词汇辨析、句式结构解读以及修辞手法识别等,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语言的认知;第四阶段“内化”,通过朗读、背诵、填空等方式强化记忆,并结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第五阶段“迁移”,鼓励学生进行歌词改编、诗歌创作或课堂展演等创造性任务,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语言转化。整个过程应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确保教学活动既具结构性,又具灵活性。

( 三)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反馈机制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保障融合教学质量的关键支撑。应建立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涵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与素养发展的多个维度。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观察记录—任务完成—作品展示—同伴互评”的复合型路径。其中,“观察记录”用于追踪学生在课堂听讲、互动交流、模仿演唱等环节中的表现;“任务完成”侧重于检测学生对歌词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其语言应用能力;“作品展示”则通过学生创作的歌曲、朗诵录音、舞台表演等形式评估其综合表达能力;“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合作意识。同时,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结论

将音乐歌谣有机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尝试,更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支撑与实践验证,这种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未来应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策略体系,推动该模式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付建芳 .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散文与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思考 [J]. 作家天地 ,2025,(18):147-150.

[2] 刘 宇 珍 . 小 学 语 文 古 诗 词 教 学 与 音 乐 融 合 的 策 略 [J]. 江 西 教育 ,2025,(19):48-49.

[3] 俞利萍 . 音乐元素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J]. 琴童 ,2025,(0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