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土红色资源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开发研究

作者

李佳平

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六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河北地区革命遗址资源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路径,从调查分析红色资源特点、设计研学活动方案、实施革命遗址研学三方面构建教学体系。本土红色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辨思维增强人文情怀,拓展语文学科育人空间。通过形成情境化沉浸式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实现知识建构与价值塑造融合,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本土红色资源;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引言: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历史价值与教育功能。河北是革命老区拥有众多珍贵革命遗址,这些本土红色资源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鲜活素材。通过研学形式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语文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实现知识习得与思想熏陶并行。探究聚焦河北地区革命遗址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富有区域特色语文学习新模式。

一、调查分析河北红色资源,挖掘语文学习教育价值

河北省是革命历史悠久地区,拥有西柏坡、狼牙山等众多革命遗址,这些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核。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可以发现这些遗址大多保存完好,具备良好教育功能,且分布较广类型多样。西柏坡革命旧址是党中央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胜利重要场所,承载着两个务必精神;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则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精神;冉庄地道战遗址展现着军民团结智慧;李大钊故居记载着伟人革命初心。这些革命遗址同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关单元主题高度契合,如《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等篇目,均能在河北本土找到对应实物载体,使教材知识具象化增强学生感知理解。

深入挖掘河北红色资源语文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红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语言材料,革命诗歌、演讲稿等文本形式多样,能够为语文学习提供鲜活范例;二是革命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具有强烈情感渲染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情感共鸣;三是红色文化所承载革命精神与价值观念,符合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学生人格塑造。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对本土红色资源认知程度有限,但表现出极大兴趣,这种现状既显示当前教学中存在缺失,也揭示了本土红色资源开发巨大潜力。因此构建以河北革命遗址为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重效果。

二、设计开发研学活动方案,融合语文学科核心能力

基于河北红色资源特点与初中语文教学需求,研学活动方案设计应遵循前备—中行—后思三段式结构,构建完整学习链条。前期准备阶段应组织学生查阅相关史料,分组确定考察专题培养资料检索能力;中期实施阶段应运用六感体验法,即通过视感(实地观摩)、听感(专家讲解)、言感(现场采访)、思感(小组讨论)、写感(笔记撰写)、创感(即兴创作)全方位激活学习主体性;后期延伸阶段则应采用三展一评模式,通过成果展示、情感展现、思想展析与综合评价促进学习内化。研学方案应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将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与综合探究活动有机融合,重点锻炼学生语言表达、文学鉴赏等核心素养实现知识习得与能力提升协同发展。研学内容设计应注重与教材主题单元关联,针对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主题选择相应革命遗址是研学场所,构建情境化学习环境,增强教学实效性。

某初中围绕革命精神传承主题设计研学方案,通过革命老区实地考察开展综合性学习。学校在活动前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篇目,观看历史纪录片并查阅革命史料,形成初步认知;实地考察中采用情境复原+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革命历程,如组织红色信使活动,学生扮演通讯员角色按照线索寻找隐藏信件,体验革命工作艰辛;设计寻访口述史环节引导学生采访当地居民,收集革命轶事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开展红色笔会组织学生即景创作诗文,抒发参观感悟提升文学表达能力。活动结束后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举办“革命精神与我”主题班,交流研学心得;并组织微型文学创作比赛,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呈现研学成果。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既主动建构革命历史知识又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实现了认知、情感、能力全面发展,展现了研学活动融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巨大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施落实革命遗址研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

革命遗址研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组织管理,确保活动高效开展。其一学校应建立专项工作小组,负责研学活动整体规划与安全保障;其二要明确教师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在活动中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思考;其三应当采用项目学习法,将学生分组明确任务目标,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还要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参与表现与成长。实施案例中某初中借助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开展主题研学,通过前期专题讲座、中期实地考察、后期成果展示三个环节,将红色教育与语文学习深度融合。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既感受革命历史氛围又通过诵读相关文献、采访讲解员、撰写参观感悟等语言实践活动,提升语文能力。研学结束后,学生自主组织重温西柏坡精神主题班会,创作诗歌散文并制作多媒体作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研学活动综合育人效果。

革命遗址研学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多方面积极影响。在知识层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历史事件理解,丰富人文知识储备实现课内外知识融通;在能力层面,研学活动强调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等多种能力,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在情感层面革命遗址参观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先辈英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价值观;在行为层面,研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参与度高责任意识增强,行为习惯趋于积极向上。研学活动还打破常规课堂限制,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使知识获取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结论:河北地区革命遗址资源融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构建了富有地方特色教学模式。通过调查分析红色资源特点、科学设计研学方案、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三个环节,形成完整教学链条。本土红色资源开发有助于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未来探究应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构建,完善评价机制,推动红色资源常态化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坦耘.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3.

[2] 钟天瑜.基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初中语文研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  2024(1):100-102.

[3] 李梦琦,俞佳丽,梁烨敏.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研究, 20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