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

作者

陈娜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中心校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语言知识的传授任务,更在学生情感、思维与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课堂实效,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学习心态作为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心理变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持久的学习心态,从而推动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生学习心态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小学生学习心态的心理发展特征

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学习心态受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阶段深刻影响。在这一阶段,学生思维逐渐由直观形象向逻辑推理过渡,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过程中。因此,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往往依赖具体实例和直观材料,语文学习中若缺乏生动形象的表达,容易造成理解障碍,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和消极心态。同时,小学生情感丰富而敏感,情绪变化直接影响其学习状态。愉快、成功的学习体验能够增强其自信心与成就感,促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挫折或批评则容易引发退缩和消极认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通过营造温暖、鼓励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正向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心态的关键因素

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心态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设计、家庭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心理感知等多个方面。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鼓励性语言、积极的情感回应以及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学习动机;相反,批评或否定性言语则可能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回避心理。其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挑战性也是激发积极心态的重要因素。内容生动、贴近生活、富有挑战但不过于艰难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学习主动性。此外,家庭学习氛围中家长的支持态度与同伴间的积极互动,也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认知与情绪反应。最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师给予的学习反馈机制共同影响其学习信心与心理预期。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及时、具体、积极的反馈,体验到“能学会”的成就感时,更易建立起自信、自律和持久的积极学习心态。

二、构建积极学习心态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尊重与关怀的语文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一个尊重与关怀的课堂氛围,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学习心态的基础性策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运用温暖、鼓励性的语言,如善意的肯定、具体的表扬、正面的引导,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也有助于消除他们在表达中的紧张与焦虑。同时,教师要真正做到倾听学生的表达,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个体差异,给予及时回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被接纳与被重视。此外,通过创设轻松、平等的互动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大胆表达、积极参与语文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与参与热情,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在愉快、支持性的环境中形成稳定的、积极的学习心态。

进一步而言,教师还应注重营造“容错”的课堂文化,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纠错,避免因担心出错而变得沉默或退缩。可通过设置“勇气之星”“提问先锋”等正向激励机制,使学生在认可与鼓舞中逐步增强表达信心,真正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关乎教学效果,更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心态的长期发展与人格成长。

(二)设计富有趣味性与成就感的语文学习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富有趣味性与成就感的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建立积极学习心态的关键路径。这不仅关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体现出对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尊重与回应。教师可通过“读写结合”的任务设置,鼓励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进行表达与创造,如改写结局、写读后感、仿写段落、角色书信等,让学生在模仿与创新中体验语文的表达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整体性与实践性。同时,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次阅读任务,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适宜的挑战中获得成就感,避免因任务过难而挫败,或因任务过易而失去兴趣。

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应积极引入富有儿童特点的素材与活动。例如,通过绘本再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熟悉的情节以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重新演绎;利用童诗仿作引发学生对语言节奏与意象的关注与兴趣;开展“故事接龙”“情境对话”“语文小游戏”等互动式语文活动,不仅增强课堂趣味性,也在无压力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与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应注重及时、积极的学习反馈,通过展示优秀作业、设置学习成果展示墙、组织语文成果分享会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和参与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能学好语文”的信念。这种在任务中获得的自信与愉悦,将有效推动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逐步建立起内驱力强、态度积极的语文学习心态。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学生心理成长与人格塑造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是实现语文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立足学生发展实际,关注其情感需求,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活动的趣味性和成就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其语文学科学习的自信与热情。只有在尊重、关爱与激励并重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求知”的转变,持续发展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1]黄佩华.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8):81.

[2]陈丽.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评价[J].语文课内外,2019(21):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