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细读中深度思维品质的培养路径研究
董月讲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 215300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关键目标,其中深度思维品质的塑造尤为重要。深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挖掘文本的深层价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思维浅尝辄止、理解片面等问题,难以实现深度思维的发展。因此,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提升学生在文本细读中的深度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文本细读与深度思维品质的关系
文本细读强调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细节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深度思维品质则体现在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1]。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逐字逐句分析,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的“独立”一词,思考其展现的毛泽东的形象与心境,从简单的文字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对文本观点、表达等进行质疑与反思,体现思维的批判性;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产生独特见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二、基于统编版教材的深度思维品质培养路径
1. 品味语言,深入挖掘内涵
语言是文本的基石,在文本细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是培养深度思维的基础。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教师需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调动已有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精妙,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语句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内涵。
如在《故都的秋》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将秋比作非名花、美酒。名花和美酒往往给人精致、短暂的感觉,而作者心中的故都的秋是浓厚、真切的,这种独特的比喻背后是作者对故都秋的浓烈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进一步体会这种情感的由来,感受其对秋的独特理解,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圈点勾画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清”“静”“悲凉”等,分析这些词语如何贯穿全文,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逐步深入文本的内核。
2. 问题引导,推动思维进阶
巧妙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关键,这符合认知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处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认知局限。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推动学生思维不断进阶。
在《窦娥冤》的教学中,可先提问“窦娥临刑前发了哪三桩誓愿?”引导学生梳理情节,这是对文本表层信息的把握。接着问“这些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情感?”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是希望众人见证她的冤屈,第二桩“六月飞雪”是表明自己的清白,第三桩“亢旱三年”是对统治者的控诉,通过这些分析,促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理解窦娥的冤屈、悲愤与反抗精神。最后提问“作者安排这样的情节有何用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与社会意义,关汉卿通过窦娥的冤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从情节到情感再到主题,提升思维深度。
3. 比较拓展,拓宽思维视野
将教材中的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比较拓展,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拓宽思维视野,这体现了新课标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要求。比较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异同的辨析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1]。
例如,在学习《过秦论》时,可将其与《六国论》进行比较。从两篇文章对秦灭亡原因的不同分析,《过秦论》认为秦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六国论》则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再到写作手法上,《过秦论》采用先叙后议的方式,通过铺陈秦的强盛与灭亡的迅速形成对比;《六国论》则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逐层论证。语言风格上,《过秦论》气势磅礴,《六国论》严谨犀利。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会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拓展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评论等,如让学生阅读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记载,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深度思维提供支撑。在比较拓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维度和标准,避免比较的盲目性,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4. 多元解读,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培养创新思维,这符合新课标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多元解读能让学生突破单一思维模式,发展创新思维。
在《百合花》的教学中,对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形象,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小通讯员腼腆可爱又勇敢担当,他与新媳妇的交往中流露出羞涩,而在战斗中却英勇牺牲;新媳妇善良淳朴且羞涩中带有坚定,从开始对通讯员借被子的不舍,到后来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献上百合花被子,展现了她的成长。有的学生从细节中读出人物更丰富的情感层次,如小通讯员肩上的破洞,不仅是一个细节,更是他朴实形象的体现,也为后文新媳妇缝补衣服埋下伏笔。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依据阐述观点,对于学生的不同解读,只要言之有理,都应给予肯定。在多元解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提出自己的见解。
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品质是落实新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品味语言、问题引导、比较拓展、多元解读等多种路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不断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与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为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引导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宁 .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J]. 课程・教材・教法,2023(05):51-57.
[2] 温儒敏 .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J]. 人民教育,2022(12):32-38.
作者简介:董月讲,男,汉族,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