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公民认同”到“使命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作者

贺秀芹

泗水县洙泗小学 273200

一、引言:新时代小学思政课的使命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阶段作为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国家、社会、公民身份的认知与认同。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的社会思潮,如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小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强国必有我”的信念,成为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课题。

《我是中国公民》作为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关键一课,以“公民身份”为切入点,串联国家成就、公民责任、民族精神等核心内容,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天然载体。

二、目标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学方向

(一)认知层面:理解“中国成就”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

通过展示“太空授课”“五洋捉鳖”等科技成就,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科技是国之利器”的重要论述,让学生明白“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创新,而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受益者。这种设计打破了“成就罗列”的表层教学,让学生从“国家强大”的直观感受,上升到对“中国梦”内涵的初步理解。

(二)情感层面:厚植“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成就》视频、《万疆》歌曲演唱等环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中,感受“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进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同时,结合“海外撤侨”案例,让学生体会“祖国是公民最坚实的后盾”,将“国家保护公民”与“公民热爱国家”形成情感共鸣,深化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认知。

(三)行为层面:践行“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

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殷切期望。通过“做中国名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走出国门如何代表中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作业设计中“设计中国好公民名片”“社区宣讲公民责任”,则将课堂认知延伸到生活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担当”的含义,为成长为“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三、路径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的三重维度

(一)以“国家成就”为载体,融入“中国梦”与“新发展理念”

学生在分享“交通成就”时,教师引导:“高铁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名片’,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让中国成果惠及世界’。”将“开放发展”理念自然融入教学;在“科技成就”分享中,结合“太空授课”案例,讲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学生理解“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意义。这种“成就展示 + 理念解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事实中感悟“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力量。

(二)以“楷模精神”为桥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英雄精神”

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分享中,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奉献精神,对应“敬业”;钟南山“逆行抗疫”的担当,对应“爱国”;屠呦呦“勇攀科学高峰”的坚持,对应“创新”。同时,引入泗水县本地榜样——陈洪友、孙庆才的事迹,打破“英雄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让学生认识到“平凡人也能通过坚守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公民实践”为落点,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责任担当”

一是“维护国家形象”。通过“困惑二:走出国门要注意什么”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代表国家形象”,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公民是中外沟通的桥梁”。

二是“感知国家力量”。“海外撤侨”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无论何时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公民”,这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同时,通过“12308 热线”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国家为公民提供安全保障”,这种“国家与公民”的双向关系,既增强了安全感,也强化了“维护国家尊严”的责任感。

课后作业“社区宣讲公民责任”,则将“小我”与“大我”结合,让学生在传递“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深化对“责任”的理解,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嘱托。

四、价值反思:思政课育人价值的实现与优化

(一)育人价值的凸显: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本课突破了传统“公民知识讲解”的模式,通过“情境创设 + 活动体验让学生在“点赞成就”中增强民族自信,在“学习楷模”中明确价值方向,在“做中国名片”中践行责任担当。这种设计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教理论”到“讲故事”,用“太空授课”“撤侨行动”等故事替代抽象概念;二是从“教师讲”到“学生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分享,让学生自主建构对“公民身份”的理解;三是从“课堂内”到“生活中”,作业设计将课堂认知延伸到实践,让“公民责任”落地生根。

(二)实践优化的方向:从“单向融入”到“双向互动”

一是强化“本土联结”。将国家成就与本地发展结合,介绍泗水县近年来的交通变化、教育发展等,让学生从“身边的进步”感知“国家的发展”,增强“国家成就与我相关”的认同感。

二是丰富“榜样维度”。在楷模举例中加入“海外华人成就故事”,如李政道的科研贡献、成龙的文化传播,既体现“中国公民在世界舞台的担当”,又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公民既能为祖国争光,也能为世界贡献力量”。

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一体化”中融入思想认同的评价维度,通过“学生课堂发言中对国家成就的情感表达”“作业设计中体现的责任意识”等,评估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真正实现“价值引领”的闭环。

五、结语:让“大思想”照亮“小课堂”

小学思政课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要找到“思想精髓”与“学生认知”的结合点,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生活话语”,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9.

[2]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教育部 . 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Z].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