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朗读教学的三阶指导策略
苏金辉
新兴县实验小学 527400
【摘要】 三年级学生在语文课文朗读过程中普遍存在拖腔唱读、情感表达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构建了“正音清障-文本解码-情感表达”三阶指导体系。通过引入“口部操”微课程、课文情景剧、五感联动朗读法等多元化教学策略,并结合统编教材中的典型课例进行系统训练。实践结果显示,学生朗读的优良率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素养的形成。
一、焦点探讨:三年级朗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三年级是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大部分学生面临三重矛盾:首先,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统编版教材学习,识字量从二年级的1600字提升至2200字,认读字词的难度随之增加,导致学生频繁出现跳行、漏字的现象;二是,一半以上的学生朗读时习惯性“一读到底”,毫无停顿,且普遍存在拖腔唱读的问题,如在读“的”这个助词时习惯性拉长读,如在读“波光粼粼”时语调变化极多,犹如歌唱;第三,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表达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仅能做到死记硬背,而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则倾向于过度夸张的表演。这三重矛盾凸显了学生尚未实现从“读准”到“读出感情”的进阶突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需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为达成此目标,我们教师迫切需要构建阶梯式训练体系,以破解“发音不准”“理解困难”“情感表达欠佳”等多重难题。
二、核心策略:三阶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基础阶段:正音清障,扫除朗读障碍
针对广东粤西方言区很多学生j/z不分、s/x不分、混淆前后鼻音、无法区分平翘舌等普通话发音问题,教师设计“口部操”微课程:先教学易错音的动态舌位图,弄清易错音的舌头位置和口腔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发音部位,配合相对应的绕口令教学,为学生扫除朗读的发音障碍。如:受本地方言影响,很多学生将“自己”一词读成“寄几”,首先教学j、z的舌头位置,就如j属于舌面音,发j音时,舌头微微后缩,不碰到下齿背,舌面稍微拱起,当我们微笑时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再结合相对应的绕口令学习,就如绕口令《京剧》:“京剧叫京剧,警句叫警句,京剧不能叫警句,警句不能叫京剧。”
正音的基础上,再教学基本的朗读的方法,尤其是重音和停连,这对提升学生朗读长句尤其重要。读好重音的三个方法包括加重力度和音强、把声音拉长或者断开、重音轻读。如:我在《童年的水墨画》现代组诗第一首《溪边》教学中,教学长句采用“断句法+重音重读法”处理长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通过分解朗读、逐层累加,使拖腔率下降近一半。
(二)进阶阶段:文本解码,搭建理解桥梁
在扫除读音障碍之后,还要重视学生朗读情感不足的问题。因此,搭建理解桥梁使学生理解文本就尤为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课文情景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片段改编为剧本:“铁罐(双手环抱,下巴高高抬起):‘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陶罐(微笑,摆手,温和说道):‘不敢,铁罐兄弟。’”。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配合动作和语气提示,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与陶罐的谦虚友善,朗读时情感表达得到显著提升。
古诗教学也可以创设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可视化手拍节奏、复沓等方法,使学生突破平仄限制。以《望天门山》为例,“梅子黄时日日晴|日日晴(举手成圆),小溪泛尽却山行|却山行(双脚踏步)”。借助独特的朗读节奏与身体律动,有效帮助学生实现文本记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3分钟内达到熟读成诵的理想效果。
(三)高级阶段:情感传递,激发审美感受
教师运用五感联动朗读法重构《读不完的大书》:“微风吹来(轻抚脸颊),沙沙的竹叶声(沙沙),如同温柔的细语。”。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描述,搭配对应的风吹竹叶声音频,匹配轻缓的朗读方式,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使朗读更有画面感,更能表达情感。
设计星级评价量表(如表1),将抽象要求细化为具体指标: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估,明确改进方向,超过80%的学生在半个学期内能够提升至少1个星级。
三、实施保障:多元化评价激发内生动力
借助“数智家校”等APP或微信小程序的AI朗读测评功能,AI语音自动识别,及时评价,智能纠错,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帮助学生提高诵读水平。教师和家长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在此次朗读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大幅提升个性化指导的效率。
此外,班级教室中可设置“朗读成长树”墙面展示区,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训练后,即可粘贴果实贴纸。这种可视化记录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四、实践成效与教学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朗读测评优良率(三星级以上)从30%提升至70%,其中90%的学生已养成持续朗读的习惯。典型案例显示,一位粤西方言背景的学生通过“口部操”训练,其普通话测试得分从70分提升至90分。
当然,需注意的是,在情感表达指导过程中,应警惕部分学生出现过度表演化的倾向。例如,在朗读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若学生刻意使用哭腔,会导致文本失真,显得矫揉造作。为此,我们在评价标准中新增了“情感丰富,真挚自然,极具感染力”的评价维度,强调情感应随文而动、自然流露的原则。
结语
借助分层递进、多评驱动的实施路径,三阶指导策略成功突破了小学语文三年级朗读教学的瓶颈。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开发智能朗读亭、方言语音矫正员等AI工具,使朗读教学不仅更具趣味性,还能实现更精准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02]王宁. 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唤醒策略[J]. 语文建设,2021(11):45-48.
[03]某实验小学2023年朗读能力测评报告(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