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险导向下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思路探究

作者

王晨露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引言: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这一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责任。相关政策文件也不断强调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明确要求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改革发展。

一、风险导向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障企业规范运行的重要基础。对国有企业而言,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更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的安全与保值增值。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强调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前识别并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把风险管控融入制度设计与管理流程之中,帮助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做到风险可知、可控可防。这样既能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也能增强企业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减少经营管理中的漏洞与失误。同时,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减少违规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维护企业良好的管理秩序或外部形象。

二、风险导向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

1.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健全预警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建立更为完善和高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从而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确保企业能够稳健发展。风险评估体系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应紧贴企业实际结合行业特点,围绕经营环节和管理节点,科学设定风险评估标准全面覆盖业务活动。借助系统化管理,动态梳理和评估潜在风险,及时汇总并分析风险信息,借助预警体系推动管理层及时应对。

以国有企业采购管理为例,采购环节往往涉及选择供应商、签订合同以及结算货款等多个关键节点,稍有疏漏就可能引发资金风险或合规风险。为此,企业可以在供应商准入环节设立严格的资质审核程序,采用供应商信用评分系统,动态跟踪历史交易记录、财务状况以及履约能力。同时,在合同管理环节,引入法律审核与财务审核的双重把关,避免合同条款中出现漏洞,为后续履行埋下隐患。结算货款过程中,实行付款前多部门会签制度,核实发票、验收单及履行合同条款情况,降低付款风险。以这些具体管理措施为基础,能够在业务流程中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在风险信息的收集与预警环节,企业还可以建设一套风险信息共享平台。例如,企业财务、法务、审计以及业务部门可以运用信息系统实时录入发现的风险事件、疑似违规行为或异常业务情况,形成跨部门共享的风险数据库。例如某项目在财务结算中发现合同金额异常,财务部门可以立即在系统内发出风险提示,法务与项目管理部门迅速介入调查,避免进一步扩大风险。采用这样的机制,风险信息能够达到早发现、早预警以及早处置,减少管理层对一线风险掌握不清的情况发生。

2. 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优化内部控制流程,离不开规范化管理与流程再造的结合,必须注重各环节的合理衔接与高效协同。以防范风险为主线,系统整合控制节点设置管理权限,提升制度运行的连贯性,采用流程管理与风险控制同步推进的方式,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要求,使管理制度的刚性执行成为常态。

以国有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为例,项目从立项、预算、招标以及合同签订到工程结算,涉及多个流程与部门,流程不清或执行不严极易引发资金风险或管理漏洞。为防止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在项目立项阶段设立联合评审机制,由财务、法务、审计、业务等部门共同参与,使立项依据充分、预算合理,避免盲目立项或预算虚高。在招标环节,则统一由合规部门牵头,设置公开招标流程,明确评标标准与审批程序,防止暗箱操作,降低合规风险。在合同管理环节,企业可以实行标准合同模板管理,所有合同必须经法务审核备案,业务部门不得私自修改关键条款。例如某国企在采购设备合同审核中,业务部门试图变更付款条款提前付款,法务部门经过严格的流程审核,及时发现并制止该风险操作,避免潜在的财务损失。结算阶段,企业可以规定必须运用财务、审计以及业务部门的联审机制,保证工程量核实、费用结算与合同履约一致,防止虚假结算或重复支付。企业在推行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各岗位的责任界定,例如明确项目经理对合同执行负全责,财务经理对付款环节负审核责任,审计部门对全过程监督。在制度执行方面,企业可以采用流程管理系统, 把各项内控制度嵌入信息化平台,做到流程留痕、环节可查并且责任明确。例如,某国有企业上线合同管理系统,所有合同审批、履行、变更以及结算环节均在系统内流转,业务人员每一步都需按流程完成,系统自动记录时间和责任人。这一做法不仅防止随意变更,还压实制度执行责任,避免传统纸质审批易被绕过的问题。

3. 构建合规管理框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建设合规管理框架,应立足法律法规与企业规章,围绕合规经营的重点领域,系统设计管理要求和控制标准,形成职责分明、运作高效的合规管理体系。以规范制度引领管理,带动企业形成风险防控与合规治理的联动机制,推动合规理念融入各项经营管理活动。

以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为例,合同作为经营活动的核心文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法律责任与经营风险。为降低合同风险,企业可以设立合同合规审查专岗,由法务、内控与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合同审查,不仅关注条款的合法性,还对交易背景、相对方信用以及合同金额等采取综合评估。例如某国有企业在对外签订重大采购合同时,运用合同合规审查流程,发现合作方存在诉讼风险,果断调整合作策略,成功规避合同履行风险。在授权管理方面,企业可以按照职务与权限相匹配的原则,设立清晰的授权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防止超权限操作。比如在资金审批环节,企业可以规定超过特定额度的付款,必须经高管联签或者董事会审批,有效避免资金风险。某国企在项目资金拨付过程中,严格执行分级授权制度,曾在一笔大额工程款审批环节发现下级部门未履行必要的合规审查,及时纠正后防止资金流失,维护企业的财务安全。

结束语: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复杂而又必要的,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健康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未来,国有企业要持续强化内控与建设合规体系,提升制度执行力与管理效能,借助信息化手段形成管理闭环,推动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协同前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艳萍 .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财会监督体系的建设 [J]. 销售与管理 ,2025, (10): 48-50.

[2] 王梦媛 .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J]. 活力 ,2025, (06): 124-126.

[3] 林攀华 .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研究 [J].商业 2.0, 2025, (08): 43-45.

[4] 高婷婷 . 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策略 [J]. 投资与创业 ,2025, 36 (05): 136-138.

作者简介 :姓名:王晨露;出生日期:1992.02.26 ;性别:女;籍贯:;民族:汉;学历:大学本科;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 企业合规管理与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