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香椿的人工栽培管理技术
杨艳梅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观音山国社合作林场
摘 要: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资料,归纳了香椿的生物学特性,重点从香椿的普通栽培和矮化密植栽培两个层面,总结了香椿育苗、栽培、管理和采摘四个关键环节的主要技术要领。
关键词:香椿;人工栽培管理;技术
香椿是一种高档蔬菜,在昌宁县的更戛、漭水、鸡飞、田园等乡镇都有生长,但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发展空间也较大。笔者借林业工作走村入户的机会,对昌宁县内种椿村民进行了走访,对当地种植的香椿进行了实地调查,查阅了大量资料,总结出香椿的人工栽培技术。
1香椿的生物学特性
1.1归属
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Toona, 原产中国。在昌宁和云南的大部分地方被叫做香椿头、香椿芽。在长江以北多被叫做山椿、虎目树、虎眼、大眼桐、椿花等。属植物届、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楝科、香椿属、香椿子种。
1.2形态特征
香椿是多年生的落叶乔木,树高多为3—7米。叶互生,为偶数羽状复叶,叶背红棕色,轻披蜡质,略有涩味,叶柄红色。圆锥花序顶生,下垂,两性花,白色,有香味,花小,钟状,子房圆锥形,5室,每室有胚珠3枚,花柱比子房短,朔果,狭椭圆形或近卵形,长2厘米左右,成熟后呈红褐色,果皮革质,开裂成钟形。6月开花,10—11月果实成熟。种子椭圆形,上有木质长翅,种粒小,发芽率低,含油量高,油可食用。
1.3生物习性
香椿喜温,适宜在平均气温10—15℃的地区栽培,抗寒能力随苗树龄的增加而提高。用种子直播的一年生幼苗在零下10℃左右可能受冻。香椿喜光,较耐湿,适宜生长于河边、宅院周围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一般以砂壤土为好。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H5.5—8.0。
1.4品种
香椿品种很多,根据香椿初出芽苞和子叶的颜色不同,基本上可分为紫香椿和绿香椿两大类。属紫香椿的有黑油椿、红油椿、焦作红香椿、西牟紫椿等品种;属绿香椿的有青油椿、黄罗伞等品种。昌宁县生长的香椿多为绿香椿。
2繁殖和育苗
香椿的繁殖分播种繁殖和分株繁殖。分株繁殖又叫根蘖繁殖,是比较常用和适用的栽培技术。昌宁县目前所使用的人工栽培香椿技术都是分株繁殖。
2.1播种繁殖
由于香椿种子发芽率较低,因此,在播种前,要将香椿种子在30—35℃温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捞起,置于25℃处催芽。至胚根露出米粒大小时播种,播种时的土壤温度最低在5℃左右。香椿出苗后,生有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有4—5片真叶时定苗,行株距为25×15厘米。
2.2分株繁殖
一种方法是可在早春挖取成株根部幼苗,植在苗地上,当次年苗长至2米左右,再进行定植。另一种方法是可采用断根分蘖方法,于冬末春初,在成树周围挖60厘米深的圆形沟,切断部分侧根,而后将沟填平,由于香椿根部易生不定根,因此断根先端萌发新苗,次年即可移栽。
3栽培
3.1普通栽培
香椿苗育成后,都在早春发芽前定植。大片营造香椿林的,行株距7×5米。植于河渠、宅后的,都为单行,株距5米左右。定植后要浇水2—3次,以提高成活率。
3.2矮化密植栽培
育苗方法与普通裁培相同,只是在栽植密度和树型修剪方面不同。一般每亩栽6000株左右。树型可分为多层型和丛生型两种:多层型是当苗高长致2米时摘除顶梢,促使侧芽萌发,形成3层骨干枝,第1层距地面70厘米,第2层距第1层60厘米,第3层距第2层40厘米。这种多层型树干较高,木质化充分,产量较稳定。丛生型是苗高1米左右时即去顶梢,留新发枝,只采嫩叶不去顶芽,待枝长20—30厘米时再抹头。
4管理
4.1普通管理
通常栽培的香椿,田间管理都比较粗放,但为了使其生长快、产量高,还要注意肥水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如天气干旱,应及时浇水;每年要中耕松土,在行间最好套种绿肥,5月间翻压入土或者浇施人畜粪尿。虫害有香椿毛虫、云斑天牛、草履介壳虫等,可用杀螟杆菌等农药防治;病害有叶锈病、白粉病等,可用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药剂防治。
4.2矮化密植栽培管理
4.2.1调节温、湿度及光照
(1)温度调节。据观察,棚温在25℃左右,24小时嫩芽可长3—4厘米;而15℃情况下,只长1厘米;棚温超过35℃时,影响椿芽着色和品质。扣膜后10—15天是缓苗期,应着力提高气温,白天棚温可在30℃左右。经过1个多月的自然光温积累,芽子萌发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3—17℃,采芽期间气温以18—25℃为宜。
(2)湿度调节。温棚中栽的苗木,根系吸水能力差,因而初期宜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栽植后要浇透水,以后视情况浇小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晴天还要向苗木喷水,以防失水干枯。萌芽后,空气相对湿度以70%为宜,湿度过大,不仅发芽迟缓,且香味大减,应及时放风排湿。
(3)光照调节。香椿喜光,应尽量选用无滴膜,白天及时揭开草苫、纸被,还要经常清扫膜上杂物,以增加光照,若光照过强,可适当盖草遮阳。
4.2.2打顶促分枝
在采摘第2茬香椿时,将顶部同时摘掉定干。定干后喷洒15%多效唑溶液,浓度为200—500ppm,以控制顶端优势,促进分枝迅速生长,达到矮化栽培。此后根据树型发育情况,及时打顶、打杈,确保树冠多分枝、多产椿芽,达到高产优质。
4.2.3水肥管理
香椿为速生木本蔬菜,需水量不大,肥料以钾肥需求较高,每亩温棚,底肥需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左右、草木灰150—30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6—12公斤、碳酸二铵6—12公斤。每次采摘后,根据土壤肥力、香椿长势及叶色,适量追肥、浇水。
4.2.4套隔光薄膜袋
谷雨后地温在18℃以上即可撤掉棚膜,让树苗自然生长。此后树苗虽发育较快,但容易老化,应及早准备黑红2层2色聚乙烯薄膜袋,当香椿芽长到5厘米时,即可套上隔光薄膜袋。这样既可增加产量,又能保证椿芽不老化。当椿芽长到15厘米时,连袋一起采下,然后去袋销售,这种薄膜袋可多次利用。
5采摘
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香椿芽长20cm左右,颜色变红褐色时开始采收。采收时须用剪刀剪下或快刀片削下芽头,不能用手掰,以防损伤芽和树体。第一次采收时,留下椿头基部1~2片复叶,第一次采摘的称不头茬椿芽,不仅肥嫩,而且香味浓郁,质量上乘。开始采收侧芽时,必须留下一部分侧芽不收,使其萌发后形成辅养枝,以利恢复树势。以后根据生长情况,隔15—20天,采摘第二次,第二次留2~3片复叶。新栽的香椿,最多收2次,3年后每年可收2—3次,产量也相应增加。采摘的基本要领是要与树形追求相结合,以维护树体正常生长为原则,以提高来年产量为目标。采芽宜在早、晚进行。
6结语
在低碳生活越来越时尚的今天,人们在饮食文化上更多的是追求无公害绿色食品,香椿不失为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香椿的人工栽培种植也不失为一项绿色产业,既可以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又可以为农民增收致富另辟途径。笔者开山引路,望农业林业工作者积极探索研究,广大农民朋友努力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建民,黄万荣主编.经济林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汪兴汉编.香椿栽培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