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朱敏杰
浙江省岱山交投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316200
引言: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但施工管理粗放、质量波动等问题仍制约着工程效益的充分释放。传统管理模式下,进度、成本与质量的三维矛盾突出,材料浪费、工艺偏差、验收流于形式等现象屡见不鲜。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对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另一方面,质量控制多依赖事后检验,难以实现风险的前瞻性预判,随着智慧城市理念的深化与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交通工程施工管理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1]。
一、 施工管理精细化路径
(一)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构建
实现施工管理精细化,应从项目策划阶段即开始布局,将管理触角持续延伸至设计交底、施工准备、现场实施乃至最终的运维交接等各个环节,确保管理链条完整无断点。在这一过程中,工作分解结构(WBS)工具,将庞大复杂的工程项目层层分解为更小、更清晰、更易管控的具体任务单元(任务颗粒度细化)。通过 WBS 分解,能够精准界定项目从宏观目标到微观活动的所有构成要素。其核心价值在于:明确每一个分解环节(任务包)的责任主体,避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定义每一项工作的具体交付标准和质量要求,为过程控制和最终验收提供清晰依据;通过这种精细化的任务分解与责任落实,有效消除传统粗放管理中存在的“盲区”和“三不管地带”,为项目全过程受控奠定坚实基础[2]。
(二)BIM 技术赋能现场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是驱动施工现场管理走向精细化、智能化的核心引擎。其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三维可视化特性,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直观、精准的数字化沙盘。在施工方案策划阶段,利用 BIM 模型进行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推演,能够提前预演关键施工步骤、大型设备进场路径、复杂节点构造等。这种“先试后建”的模式,极大地优化了各专业、各工序间的衔接配合,识别潜在的碰撞冲突或流程瓶颈。同时,基于模型的精准算量和对资源需求的模拟分析,能更科学地进行劳动力、材料、机械等核心资源的动态配置与优化,减少闲置浪费。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了其价值。例如,在大型道路工程的路基填筑环节,传统方法下土方调配常存在路径不清、机械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构建精细化的 BIM 土方模型,结合场地地形和填挖方量,可以动态模拟并优化最合理的土方运输路径和调配方案。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调度,显著减少了挖掘机、运输车辆等重型机械的空转等待时间,经项目实测,该环节的整体工效提升幅度达到 15% 以上 [3]。
(三)PDCA 循环的动态优化
施工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动态优化的过程。建立并有效运行PDCA(Plan-Do-Check-Act)循环机制,是保障精细化要求落地生根、管理效能螺旋上升的关键闭环。该机制强调:在计划(Plan) 阶段,制定详尽、可量化、基于WBS 分解的施工计划和标准;在执行(Do) 阶段,严格按照计划组织现场实施,并做好过程数据记录;在检查(Check) 阶段,定期(如每周、每关键节点)将实际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关键指标与既定计划进行系统比对,精准识别存在的偏差;最后,在处理(Act) 阶段,针对发现的偏差和问题,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如鱼骨图 / 因果图分析法)深入溯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制定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将改进经验反馈到下一轮循环的计划中,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这种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动态优化机制效果显著。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项目团队发现沥青路面施工的初期平整度合格率仅为 82% ,未能达到精细化管理目标。通过启动PDCA 循环,深入分析,运用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多个维度溯源,最终锁定关键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改进施工工艺、加强过程监控和压实度控制。经过几个 PDCA 循环的持续优化,该项目最终成功将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合格率大幅提升至 96% ,充分验证了 PDCA 循环在驱动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实现效能跃升方面的强大力量 [4]。
二、质量控制体系化策略
(一)质量风险分级管控。
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精准识别并分级管理潜在风险是关键突破口,基于 LEC 风险评价法的系统性应用,能够将隐蔽工程与关键工序的潜在危险性转化为可量化指标。该评价模型通过事故可能性(L)、暴露频率(E)和后果严重度(C)三个维度建立评估矩阵,精准划分出 Ⅰ 至 Ⅳ 级风险序列。针对预应力张拉工序这类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作业环节,通过专家研判将其列为 Ⅰ 级风险,不仅需要全数核查施工方案与技术交底记录,更要求监理单位实施全过程旁站监督。实际工程数据显示,在西南某跨江大桥项目中,通过建立 " 红橙黄蓝 " 四色风险预警图,使关键节点的质量合格率提升至 99.6% ,同时有效避免了因预应力损失导致的桥面开裂问题,差异化的管理策略既保证了重点环节的精准把控,又优化了质量管理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数字化转型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物联网传感装置与边缘计算技术的协同应用,构建起立体化的质量数据监测网络。在隧道二衬施工过程中,通过在混凝土衬砌层埋设光纤光栅传感器,建立起温湿度 - 应力 - 位移的全参数监测系统。当检测值超过安全阈值时,边缘计算终端可自主触发三级预警机制:一级预警通过声光报警提醒现场作业人员,二级预警向技术负责人推送处置建议,三级预警则直接接入应急处置系统。东南某高铁隧道工程的实际运行数据显示,该技术体系使得衬砌裂缝形成前的有效干预时间提前了 72小时,材料损耗率下降 27% ,成功将裂缝缺陷发生率从 6.3%c 降至 3.8‰ ,实时反馈机制不仅改变了传统抽检模式的滞后性,更构建起覆盖施工作业全周期的质量防护网。
(三)质量责任制落实
权责清晰的制度设计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支撑," 三检制 " 质量管理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质量控制节点前移并实现全员参与。班组自检阶段通过数字化验收终端即时上传检测数据,使 80% 的表面缺陷在工序初期即被识别;工序互检环节采用质量追溯二维码技术,实现责任人员的双向确认;专检终检则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穿透式核查。华北某市政道路工程的实施效果显示,该机制促使施工班组自主改进振动压实工艺参数,基层混合料的级配离析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质量绩效考核与个人信用评分系统的智能关联,形成 " 质量行为 - 过程数据 - 绩效激励" 的闭环管理,使关键工序的一次验收合格率突破 98% 大关。
结语:
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可以通过管理理念、技术工具与制度保障三方面协同发力,未来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化应用,施工管理将向预测性维护与智能决策升级,进一步推动交通工程品质迈向新台阶,应持续关注技术融合场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董小金 .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J]. 汽车周刊 , 2025, (06): 174-175.
[2] 于静 .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J]. 价值工程 , 2025, 44 (13): 45-47.
[3] 李国强 . 交通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 (07): 4-6.
[4] 沈宜剑 . 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研究 [A]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上)[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