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自信培育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作者

王芳

浙江省新昌县澄潭小学 312530

摘要:语文课程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的认知,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不断丰富文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视野下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旨在提高学生理解文化、领悟文化的能力,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视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文化自信能够让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在学习中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问题研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文化自信培育目标,从而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培养文化自信的意义

1.1有助于渗透人文精神

在多年的沉淀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保留着许多文化精髓,成为当今人们学习和生活的珍贵资源。基于文化自信培育视域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其能凸显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色,其以文载道,润物细无声地对人文精神进行浸润,对学生的人格、情感、意志、心性、和道德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性格,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终生受益。

1.2有助于唤醒文化感知

中国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显示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指导学生习文、识字、接受美育;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深刻的意境和正面的感情。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它传达着孝、悌、礼,敬、勤、俭等传统美德,激励着当代小学生诚信待人、勤劳俭朴、勤奋好学、言行一致,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和道德教育等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1.3 有助于传承传统美德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小学生们正处在激烈的文化冲击之中,如果未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盲目地崇拜国外文化,从而使中华的传统美德变得淡薄。在小学语文课课堂教学中,语文文学作品文质兼美,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表达深厚的爱国情怀,突出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体现出尊亲悌友、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的优良品德,将语文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弘扬正确的“三观”,对传承和发扬传统美德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文化自信培育视野下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

2.1展示视频课件,挖掘文化精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转换成视频课件,再对视频课件的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和解释,让学生将视频视频材料中的传统文化给发掘出来。视频图像中的动态场景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真实教育情境中,从而与视频图像中所呈现的内容进行互动。多媒体教学课件传递的内容主要是视频和图像,这种生动、直观的表达方法,能对学生的视觉神经造成直接的刺激,在学生的大脑中也能很快地形成所教授的内容。此时,学生对于影片中所释放的“文化信号”有更深刻的感触;在网络环境中,教师能更轻易的扩展授课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课本基本内容同时,能接触到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以《赵州桥》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从网络上寻找赵州桥的照片,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特别是在介绍赵州桥的特殊结构时,可以结合照片着重介绍“拱形的大桥洞、两边的拱形小桥洞”这一特殊设计,并对“桥面两边栏杆上的精美花纹”做具体的解释。为使学生对古人的智慧和才能充满敬意,除展示赵州桥的照片,也可以搜集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来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2挖掘语文要素,加深文化理解

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发掘其中的丰富语文元素,既是新时期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需要,又为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语言元素的视角,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文化素材,在阅读理解和扩展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以《月迹》为例,其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通过描述中秋节夜晚孩子们追逐月亮的趣闻轶事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该散文采用“望月——追月——谈月”的结构,将学生融入情景,引起共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外,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入“中秋”和“月亮”的有关知识概念,然后延伸了解中秋节历史起源、传统文化人物,并欣赏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让学生在欣赏美词妙语的同时,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熏陶,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2.3分阶段教学,培养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阶段性的教学策略。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均比较单纯,教师要适当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使学生真正地认可并喜欢上我国文化民族文化,培养文化素养。比如,在学习象形字的汉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汉字形象展示出来,并向学生解释其由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其它的象形字。通过探究,让学生对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对前任树立敬仰之心,并将前人作为榜样提升自身文化自信。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此时的学生已具备对传统文化的基本了解,因此将文化浸润于学生的认知之中至关重要。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开展与诗人同行的活动,寻找一些描景抒情的古诗文供学生鉴赏,再通过幻灯片向学生播放优美的山水音频,使学生能够领略到壮丽的山川河流,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珍视并珍惜现在的环境,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提高文化自信。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许多传统文化,已经初步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因此需要培养自身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观看《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让学生重新温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融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文化自信。

三、结语

文化自信培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文化自信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李长江.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改革与实践[J]. 教书育人,2024(10):50-52.

[2] 何鑫. 文化自信视域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类插图研究[J]. 小学语文,2024(2):26-33.

[3] 杜菊良. 聚焦文化自信培养的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策略[J]. 试题与研究,2024(2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