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学习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混龄运动材料的投放策略与效果评估
陆翠霞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幼儿园融创园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学前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近年来持续聚焦于游戏与学习的有机融合。随着 2025年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全面实施,户外混龄活动作为提升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材料投放的科学性成为实践层面的关键问题。当前幼儿园户外环境普遍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标准化运动器材难以满足3-6 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二是自然材料的使用往往缺乏系统性设计。这种矛盾直接导致混龄活动中出现年龄梯度失效、材料使用冲突等现象,间接影响着游戏化学习理念的落地效果。
从理论发展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动态系统理论为混龄互动提供了学理支撑,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室内区角活动的观察,对户外大空间情境下材料投放的专门探讨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户外运动对幼儿体质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材料投放模式的适切性。实践层面,浙江、广东等地幼儿园虽已开展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组合实验,但缺乏对材料属性与儿童行为关联的深度解析。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旨在解决三个核心问题:首先,如何通过材料的分层设计实现混龄儿童的动作发展与社交需求双满足;其次,探索不同材质组合对幼儿探索行为的激发机制;最后,构建具有普适性的户外混龄运动材料投放框架。研究特别关注可拆卸材料在创造性地促进大龄儿童领导力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同时考察低结构材料对低龄幼儿风险认知能力培养的影响路径。这些探索不仅有助于弥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断层,也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可参照的环境优化方案。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在学前教育中的逐步普及,本研究还将为未来数字化运动材料的开发预留接口,体现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和延续性。
二、户外混龄运动材料的投放策略与案例分析
2.1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运动材料投放原则与方法
在游戏化学习理念指导下,户外混龄运动材料的投放需要遵循三个核心原则。首先是发展适宜性原则,要求材料设计必须匹配 3-6 岁儿童的动作发展阶梯。例如可拆卸的攀爬模块既能满足大龄幼儿的挑战需求,又可通过简化组合适应低龄幼儿的基础练习,这种弹性设计有效解决了混龄活动中常见的“能力断层”问题。其次是情境整合原则,将运动技能训练自然嵌入游戏叙事框架,如将平衡木设计为“丛林独木桥”,配合角色扮演道具,使幼儿在想象情境中自发完成动作练习。最后是社交诱发原则,通过材料组合促进跨年龄互动,典型如大型建构积木的投放,观察显示大龄幼儿会主动指导低龄同伴搭建技巧,这种互动显著提升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材料投放方法上,分层配置策略展现出显著优势。对于基础运动功能材料,采用“固定 + 可变”的复合结构,如固定式攀爬架搭配可移动的软梯附件,既保障安全性又提供探索空间。谢永在研究动漫游游戏化资源时指出“通过广泛接受的形式对内容进行开发,可以提升参与性”,这一观点在运动材料设计中同样适用,当轮胎被涂装成彩虹色并标记数字时,幼儿自发发明了跳格子、排序比赛等多种玩法。对于高结构材料,则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如将传统单功能滑梯改造为可拼接的多功能组合体,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灵活调整组件,这种设计在 2025 年的实践中被证明能有效延长幼儿的专注时长。
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协同使用是另一关键方法。木材、沙石等自然材料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而塑料、金属等人工材料则确保动作练习的精准度。最佳配比应遵循“三七法则”,即自然材料占总量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能激发探索兴趣又便于安全管理。典型案例中,原木平衡台与橡胶垫的组合使用,既保留了木材的触感差异,又通过垫子缓冲降低了跌落风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表现出更持久的平衡练习意愿。柏茹提出的游游戏化教学策略中强调“环节设计的重要性”,这一原则在材料投放时体现为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故意设置需要两人协作才能搬运的大型泡沫积木,促使幼儿自然形成合作小组。
动态调整机制是确保材料持续吸引力的重要保障。教师需建立观察记录系统,定期评估材料使用效果,根据幼儿行为反馈进行优化。智能技术的引入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新可能,如嵌入压力传感器的跳远垫能自动记录幼儿跳跃数据,帮助教师精准判断材料难度是否适宜。但需注意技术应用的适度性,正如相关研究指出的“游游戏化设计需要关注跨学科合作”,运动材料的科技元素应当服务于教育目标而非成为噱头。在 2025 年的教育实践中,这种平衡显得尤为重要,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可能反而会削弱幼儿的肢体活动量。
实施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两个操作要点。一是材料的新旧轮换制度,通过定期更新部分组件保持环境新鲜感,如每月更换攀爬网上的悬挂道具;二是空间规划的流动性,避免固定功能分区造成的年龄隔离,例如将投掷区与建构区相邻设置,促使不同年龄段幼儿在材料使用中产生自然互动。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了游戏化学习视角下运动材料投放的完整方法论体系,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
2.2 具体案例分析与效果评估
在具体实践案例中,某幼儿园的“森林探险”主题材料投放具有典型意义。该园将传统攀爬架改造为可模块化组合的树屋结构,大龄幼儿通过搭建不同高度的平台创造挑战路径,低龄幼儿则在教师引导下使用安全绳网进行基础攀爬。观察发现,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各年龄段幼儿的参与时长,还促使大龄幼儿主动承担“安全指导员”角色,形成自然的混龄互动机制。
另一个典型案例来自轮胎与软垫组合实验。园所将废弃轮胎涂装成彩色环形,搭配不同厚度的防撞软垫,幼儿可自主搭建跳跃路径或休息堡垒。材料投放初期,教师观察到小班幼儿多进行单个轮胎的跨跳练习,而大班幼儿则创造性地将轮胎叠成金字塔进行钻爬游戏。经过三周跟踪记录,这种开放性材料组合显著提升了幼儿的合作行为,跨年龄共同搭建复杂结构的频率明显增加。这印证了李慧关于游游戏化教学的观点,当材料设计“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时,其教育价值会通过儿童的自发互动得到充分展现。
在自然材料应用方面,某幼儿园的“感官路径”设计值得关注。该园利用圆木切片、鹅卵石、松果等材料铺设触觉步道,同时配备可移动的平衡木和攀岩墙。教师通过调整材料组合难度,使 3 岁幼儿可进行简单的触觉探索,6 岁儿童则能完成包含多种动作的综合挑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例中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配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保留了自然元素的感官刺激,又通过人工材料的稳定性保障了活动安全。这种平衡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自然材料使用中常见的秩序混乱问题,为其他园所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效果评估维度上,三个典型案例共同验证了分层投放策略的有效性。首先在动作发展方面,可调节难度的材料设计使不同年龄段幼儿都能获得适宜挑战,避免了同龄分组中常见的“吃不饱”或“够不着”现象。其次在社会性发展层面,跨年龄互动频次的提升直接促进了幼儿领导力、同理心等品质的形成,大龄幼儿的示范行为与低龄幼儿的模仿学习构成良性循环。最后在游戏持续性上,可变化组合的材料显著延长了幼儿的专注时间,相比固定器材的单次使用时长提升明显。
这些案例也暴露出若干待优化问题。部分教师反映,过度开放的材料设计可能导致活动目标分散,需要加强情境引导的技巧培训。此外,自然材料的日常维护成本较高,在雨季容易出现霉变问题,这要求园所建立更完善的材料管理制度。随着 2025 年智能教育设备的普及,有园所尝试在运动材料中嵌入轻量传感器,如记录攀爬次数的电子计数器,这种数字化改良为效果评估提供了量化依据,但需注意避免技术应用干扰幼儿的自然游戏体验。
综合评估表明,成功的材料投放策略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材料的多功能性,能够支持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差异化探索;二是情境的引导性,通过叙事框架将分散的游戏行为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三是管理的便捷性,在激发创造力的同时确保活动有序开展。这些经验为幼儿园户外混龄活动的材料优化提供了具体参照,也为游戏化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深化应用开辟了可行路径。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游戏化学习视角下幼儿园户外混龄运动材料的投放策略,得出三个核心结论。首先,分层投放可调节难度的运动器材能有效兼顾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其中可拆卸组合式设计在促进大龄儿童创造性使用的同时,为低龄幼儿提供了安全保障。其次,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合理配比显著提升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典型案例显示当自然材料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时,既能激发多感官体验又便于教师进行安全管理。最后,情境化的材料组合设计(如轮胎与软垫的协同使用)对促进幼儿跨年龄合作具有独特价值,这种设计通过游戏叙事框架将动作训练自然转化为社会性发展契机。
从实践指导意义来看,研究构建的“空间- 材料- 情境”三维支持系统为幼儿园户外环境优化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空间规划上建议采用流动性布局,打破传统功能分区的年龄隔离;材料属性选择应注重模块化与多义性,使同一器材能衍生多样化玩法;情境创设则需整合角色扮演元素,将运动技能学习嵌入有意义的游戏情节。这些策略在解决器材争抢、参与度不均等常见问题上展现出明显效果,2025 年实施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相关指标的达成度因此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 玫 瑰 . 幼 儿 园 实 施 课 程 游 游 戏 化 的 有 效 策 略 探 究 [J].《 环 球 慈善》,2020,(10):295-295.
[2] 沈婷婷 . 以“戏”激学, 以“戏”促学——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16):184-185.
[3] 王姗姗 . 游游戏化视域下的幼儿教学策略探析 [J].《生活教育》,2022,(26):33-35.
[4] 柏茹 . 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游戏化的策略 [J].《音乐时空》,2015,(17):187-187.
[5] 梅舒怡 . 戏游课程 , 深度探究——基于游游戏化课程培养幼儿深度学习能力的实践 [J].《新一代(理论版)》,2022,(21):28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