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姜衡

温州市瓯海区郭溪实验小学

摘要: 本文探讨小学美术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分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阐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外拓展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旨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焕发生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美术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与创新

一、引言

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文化根基的奠定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文化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美术教育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绘画、民间工艺等,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传统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寓意和历史脉络,从而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其文化根基的奠定提供有力支撑。

(二)审美能力的提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从古典绘画的意境营造到民间艺术的质朴造型、绚丽色彩,都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素材。让学生沉浸其中,能够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提升审美鉴赏水平,使他们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仍能坚守并欣赏本民族的美学特质。

(三)创造力的激发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往往具有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例如传统剪纸艺术中对称与变形的巧妙运用,陶瓷艺术中色彩与纹理的独特搭配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这些元素,能够启发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碎片化

当前小学美术教材虽有部分传统文化内容,但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整合。教师难以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肤浅,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影响了传承与创新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和模仿式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讲解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体验和情感共鸣,难以实现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培养。

四、小学美术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计

1. 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小学美术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艺术能力,构建一套系统的传统文化美术课程体系。例如,低年级可侧重于民间美术如剪纸、捏泥人等基础手工课程,让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年级可引入传统绘画如国画的简单技法学习,了解国画的笔墨情趣和文化意境;高年级则可深入学习传统建筑、传统服饰等文化艺术中的美术元素,进行综合创作实践。

2.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各学校可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传统文化美术校本课程。如在戏曲之乡可开设戏曲脸谱绘制课程;在陶瓷产地可设置陶瓷艺术创作课程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同时丰富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传承与创新。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教师可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如在讲解传统节日文化时,布置相应的节日场景,展示节日相关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创作,例如在春节情境中让学生创作与春节相关的绘画或手工,如写春联、制作红包灯笼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春节文化的内涵和美术表现形式,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思维。

2. 项目式学习法

以传统文化项目为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开展“中国传统民居”项目学习,各小组分别研究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如四合院、窑洞、客家土楼等,从建筑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份以传统民居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绘画长卷、立体模型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美术技能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培训

1. 专业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小学美术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知识培训,邀请文化学者、民间艺人等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可涵盖中国传统绘画史、民间工艺技法、传统美学理论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深入解读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准确传达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 教学技能培训

开展针对传统文化美术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如传统绘画技法教学、民间工艺制作指导等。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拓展课外美术活动

1. 举办校园文化节

学校可定期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设置绘画比赛、手工制作展览、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等活动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成果,同时通过欣赏他人作品拓宽视野,激发创新灵感。例如在文化节中举办国画比赛、剪纸展览、戏曲表演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艺术氛围。

2.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民俗文化村等文化场所。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欣赏传统文化艺术珍品,如古代书画、陶瓷、民间工艺品等,了解其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还可安排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如参与传统庙会中的手工艺制作体验、观看民间艺术表演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五、结论

小学美术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和拓展课外美术活动等多方面举措,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的传承与延续,也为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王大根.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 年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