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文化场景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堂中的情境化应用模式

作者

蔡晓丹

洛阳市孟津区第二高级中学471100

历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至关重要,承担着传承文明与培养民族认同感的重任。《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梳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内容丰富但传统教学易让学生陷入机械记忆,难悟历史内涵。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历史信息与价值,将其场景融入课堂,借助情境化教学,能拉近历史与生活距离,让知识生动具体,助力学生理解感悟历史,增强家国情感认同,其研究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乡土文化场景应用于历史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性。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乡土文化场景作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堂中引入乡土文化场景,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历史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与思考,将新知识与旧经验相结合,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认知体系。例如,在学习古代农业发展时,学生可以结合家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技术的演变,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在熟悉的乡土场景中变得易于理解与掌握’[1]。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 - 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 - 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乡土文化场景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能够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提供展示与发展的机会。在历史课堂中应用乡土文化场景,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参观乡土历史遗迹、采访当地老人、开展乡土文化主题的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参与学习。在参观乡土历史遗迹,如二里头夏都遗址、汉光武帝陵、龙门石窟、魏家坡清代古民居、小浪底工程等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时,学生可以运用空间智能观察遗迹的布局与构造,通过身体——运动智能进行实地考察;在采访当地老人时,能够锻炼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这种多元智能的调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文化传承与认同理论

文化传承与认同理论指出,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文化认同则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乡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将乡土文化场景应用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认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通过学习家乡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魏家坡清代古民居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从而加深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

二、乡土文化场景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要将乡土文化场景有效应用于历史课堂,首先需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地方史志、实地考察、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等方式,全面了解家乡的历史遗迹、传统建筑、民俗活动、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时,教师可以挖掘家乡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二里头夏都遗址、汉光武帝陵、龙门石窟、魏家坡清代古民居等,了解其建筑风格、建造工艺和历史背景。同时,教师还可以收集与这些文化资源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2]。

(二)精准对接历史教材内容

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精准对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教材内容,找到乡土文化与教材知识点的契合点。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结合家乡的历史名人、地方行政机构遗址等,如汉光武帝陵。讲解古代政治制度在地方的具体实施情况;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可以联系家乡在近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革命人物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这种方式,将乡土文化场景巧妙地融入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从熟悉的地域视角出发,深入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增强历史学习的代入感与真实感。

(三)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形式

为了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场景在历史课堂中的作用,教师需要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形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乡土文化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实地考察活动、文化展示活动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考察指南,包括考察地点的历史背景、重点参观内容、注意事项等,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遗址中的宫殿建筑基址、墓葬、青铜器、陶器等文物,思考这些文物反映了夏朝怎样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文化特征。在考察过程中,鼓励学生与讲解员进行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考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让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同学们交流,进一步深化对历史的认识。

三、乡土文化场景在历史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筛选与整理,选取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相关、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文化素材。同时,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并布置与乡土文化相关的预习任务。例如,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家乡与本节课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化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堂教学阶段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巧妙地将乡土文化场景融入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乡土文化的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教师可以展示家乡传统农具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特点。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乡土文化场景,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家乡古代商业活动的特点与影响,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阶段

课后拓展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化。教师可以布置与乡土文化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家乡历史文化的调查报告、制作乡土文化手抄报等,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文化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四、结论​

将乡土文化场景应用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堂的情境化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应用策略与实施路径。通过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精准对接历史教材内容和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形式等策略,以及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等实施路径,能够有效将乡土文化融入历史课堂,为学生创设生动、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曹霞霞 .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视阈下的“ 学思之窗” 栏目 运 用 研 究 [D]. 山 西 师 范 大 学 ,2023.DOI:10.27287/d.cnki.gsxsu.2023.000068.

[2] 邓誉凡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中“ 思考点” 栏目 的 运 用 研 究 [D].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2023.DOI:10.27757/d.cnki.gmdjs.2023.00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