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化游戏课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梅皓
岷县西城区第二幼儿园 748400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清晰表明,“应当重视游戏以及生活所具备的独特价值”,提倡幼儿教育应当回归到幼儿的生活当中,回归到游戏里面,然而,在以往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有着课程内容和幼儿的日常生活相互脱离、游戏活动流于形式、高度控制化等状况出现,并没有切实地让生活与游戏的综合育人功能得到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活化游戏课程这一理念便随之产生,它尝试去解决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困境,探寻一种更加契合幼儿天性以及发展规律的教育途径。生活化的游戏课程并非“生活”跟“游戏”的简易相加,而是一类把教育目的以潜移默化之法,融入幼儿所熟知的日常的生活场景里,且经由自主、欢快的游戏形式,达成的课程样式,本文针对这一课程样式的运用,开展初步的分析探究,以求为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供给有帮助的参考。
一、生活化游戏课程的内涵
生活化游戏课程的关键之处在于达成“生活化”与“游戏化”的有机融合,所谓“生活化”,指的是课程的内容取材于幼儿日常的生活场景,像饮食方面的各种餐食、穿衣的不同搭配、各个节日的特色活动、多样的自然现象以及社区周边的具体环境等,这样能让教育具备情境真切性、内容真实性以及实际应用性,而“游戏化”,是指把游戏所蕴含的精神(诸如自由的氛围、自主的选择、创造的乐趣、愉悦的体验)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从而使幼儿能够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玩乐。
二、关于生活化游戏课程的应用与实施策略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教师应当成为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观察者,以及用心投入的课程开发者,把教育的关注点集中于幼儿真实且充满活力的生活中,在生活中探寻具有教育意义并可以唤起幼儿内心兴趣的课程材料。这表明教师应突破传统教材所存在的限制,以一种开放包容心态及专业敏锐性抓住那些转瞬即逝,但洋溢着生命力的教育时机,幼儿日常起居生活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藏,四季交替变换带来了自然景观、植物生长、衣着穿戴方面的改变,由此能够衍生出有关生命轮回、气候变迁、物候特性的探究主题。像春节、中秋节这类传统节日,其背后隐藏着的文化风俗、家庭伦理、饮食特点,为幼儿了解社会文化、感受亲情提供了极为合适的场景,幼儿个人成长过程里的关键事件,例如换牙、过生日、首次独自穿衣等是开展自我认知、健康教导以及情绪管控的天然素材,甚至班级里出现的突发状况,比如有个小朋友哭泣、新玩具分享时产生的冲突、一场突然降临的大雨打乱了户外活动安排等等,这些都能够转变为引导幼儿学习情绪排解、化解矛盾、适应变化的珍贵时机。课程内容趋向生活化,此做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在学习内容和幼儿已有的经验二者间构建起紧密的联系,让教育不再只是从外部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成为幼儿内在经验的自然拓展以及意义的搭建,这样一来能够让学习切实具备意义,变得易于理解且可迁移运用。
(二)游戏环境创设的生活化与开放性
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宛如第三位老师,一个经过用心设计、洋溢着生活氛围且具备开放包容特质的游戏环境,能够以一种悄然无声的方式吸引幼儿积极投身其中,自主地开展探索、互动以及建构等活动,基于生活化游戏课程的要求,我们需对教室空间予以重新规划,并赋予其新的功能,让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活动场地,而是转变为一个规模较小、安全可靠且可进行互动模拟的“儿童社会”。具体来讲,要着重打造仿真的生活情境区域,例如,温暖又舒适的“娃娃家”能让幼儿亲身体验家庭角色及日常生活的流程;“小厨房”会提供仿真厨具和各类材料,在幼儿进行洗、切、煮等模拟操作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食物的来源以及烹饪方面的知识;“建构区”会提供数量众多的单元积木、纸箱、板材等物品,鼓励幼儿相互合作,搭建他们所熟悉的社区建筑,像桥梁、房屋、超市等,进而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以及工程意识;“生活区”可以放置真实的扣纽扣、系鞋带、倒水、插花等操作材料,以此来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尤为重要的是,环境所具备的开放性在材料的供给方面得以体现,应当大量运用低结构、具备高可塑性的非成品或者半成品材料,例如各式各样形状、不同大小的布料、木板、瓶罐、绳索还有自然物等,这些材料并不存在固定的玩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能够把一块蓝布视作海洋、天空,也能够将其当作斗篷或者野餐垫。这类具有开放性特质的环境能够为幼儿开展多样化的象征性游戏,以及富有创造性的建构活动提供支撑,使得他们在和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里,重现过往的生活体验、抒发内心的情感世界而且持续衍生出新颖的游戏情节以及学习契机,切实促使环境展现出灵动的活力,转变为助力幼儿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有力依托。
(三)组织实施过程的游戏化与引导性
生活化游戏课程若想成功实施,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在组织与引导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应从高位知识传授者、活动控制者,转变成为平等投入的游戏伙伴,细致观察的观察者,以及适时介入的支持者,这表明教师需完全抛弃“导演”般的心态,充分敬重幼儿在游戏当中的自主权以及主体地位。在整个游戏开展的进程当中,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以及宽裕的空间,准许他们依照自身的意愿去挑选一起玩耍的伙伴、游戏所需的材料,并且自主决定游戏的主题还有推进进程,哪怕是那些看上去好像是“重复”或者“没有秩序”的行为,实际上也极有可能潜藏着非常重要的学习方面的价值,不过,教师的“放开手让幼儿自主游戏”并不代表着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完全不管不顾,这里面最为关键的技巧就在于“隐蔽性的引导”,教师得依靠具备专业性的观察能力,在合适的时间点,采用不会对游戏的欢快氛围造成破坏的办法,运用各种各样的策略促使游戏朝着更有深度、更具广度的方向持续发展。此种引导并非直接下达指令,而是借助经过周全设计的提问、供应具备挑战性的全新材料、以游戏角色的身份投身互动等途径达成。
结束语
生活化游戏课程体现了一种秉持“以幼儿为本”的前沿教育理念,它促使幼儿园教育由拘泥的书本转向生动的现实,由成人预先设定的框架迈向儿童自主生成的世界,经由实践证实,把教育深植于生活当中,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但能够显著增强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与有效性,更能够切实推动幼儿全方位且具独特个性的发展,当然,这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要求其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课程创设能力以及精湛的游戏指导技艺。
参考文献
[1] 魏梦雪 . 体现游戏精神的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及其建构 [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02):32-34.
[2] 毛江飞 , 赵芳 . 幼儿园科学区生活化游戏材料的投放与使用[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05):88.
[3] 单丽华. 回归游戏的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探索[J].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21,(15):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