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刘霜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
引言: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科学探究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的关键载体。《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科学探究”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推导,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目标设定模糊化
当前部分实验设计未精准对接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存在目标泛化倾向。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教师仅要求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却未明确提出“通过控制变量法建立温度 - 酶活性数学模型”的深层目标。这种目标模糊导致学生停留于操作层面,难以形成“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链条。实验报告常出现“温度越高,反应越快”等简单描述,缺乏对最适温度、抑制区间等本质规律的提炼,削弱了探究的深度与科学性。
(二)探究过程指导过度化
部分教师为追求实验成功率,将探究过程异化为“半开放式教学”。在“探究植物向光性”实验中,教师提前规定“用锡箔遮盖胚芽鞘尖端”的单一方法,限制学生自主设计“旋转培养皿”“单侧光间歇照射”等多样化方案。实验材料的选择也常被标准化,如统一使用“绿豆幼苗”而非鼓励学生尝试不同植物,导致探究路径高度趋同。这种过度指导使学生沦为“操作工”,抑制了批判性思维发展。课后访谈显示, 60% 学生认为“实验步骤都是老师设计好的,自己只需按部就班”,反映出探究主体性的缺失。
(三)探究评价维度单一化
现行评价体系仍以“操作规范性”为主导,忽视探究能力的多元表现。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评分标准侧重于显微镜使用技巧、染色效果等显性指标,却未评估学生提出的“如何优化固定液浓度以减少细胞变形”等改进建议。实验报告评分也集中于数据记录准确性,对“异常数据处理”“结论合理性论证”等科学思维要素关注不足。这种评价导向使学生倾向于追求“完美操作”而非“深度思考”,导致 65% 的实验创新点集中在“改进装置外观”等表层改进,而非“优化实验原理”“拓展应用场景”等本质创新。
二、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真实问题驱动,构建探究起点
以社会热点或生活现象为切入点,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动机。例如在“探究微生物发酵”实验中,教师可提出“为何家庭自制酸奶常出现口感差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发酵条件与菌种活性的关联。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牛奶的凝固状态,提出“最适发酵温度是否因菌种而异”的假设,进而设计对照实验:选取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分别在 30℃、37℃、45℃条件下发酵,每日记录酸度变化与质地差异。实验中,学生发现保加利亚乳杆菌在 37℃时产酸最快,但嗜热链球菌在45℃下仍能保持活性,从而修正了“温度越高发酵越好”的片面认知。
(二)分层任务设计,支持个性化探究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阶梯式任务,提供“基础验证—改进优化—创新拓展”三级探究路径。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基础任务要求学生按教材步骤完成根尖染色与制片,观察细胞周期各阶段特征;改进任务则引导学生分析“为何解离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胞破碎”,通过调整解离液浓度与时间,优化实验条件;创新任务鼓励学生设计“动态追踪细胞分裂”方案,如利用荧光标记技术标记染色体,结合延时摄影记录分裂过程。某小组在创新任务中尝试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根尖,发现低浓度可诱导染色体加倍而不抑制分裂,据此提出“秋水仙素浓度梯度对多倍体诱导效率的影响”新课题。
(三)技术工具融合,突破认知局限
引入数字化传感器、虚拟仿真平台等工具,将微观过程可视化、抽象概念数据化。例如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传统方法仅能通过观察气泡计数粗略估算产氧量,而融合溶解氧传感器后,学生可实时采集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溶氧值,生成精确的光合速率曲线。通过分析曲线拐点,学生发现“光饱和点并非固定值,而是随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而右移”,进而设计“二氧化碳浓度与光饱和点关系”的延伸实验。在“神经冲动传导”教学中,虚拟仿真平台可模拟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调整细胞膜内外钠钾离子浓度,观察电位变化规律,直观理解“离子通道开闭是电位变化的基础”。技术工具的应用不仅提升实验精度,更将不可见的生命活动转化为可交互的探究对象,帮助学生突破宏观观察的局限,构建动态的生命观念。
(四)跨学科整合,拓展探究维度
结合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探究任务。例如在“设计校园雨水净化系统”项目中,学生需运用生物学知识筛选高效净化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结合化学原理分析污染物降解路径(如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利用工程学设计多层过滤装置(如砂石层、活性炭层、植物根系层),并通过数学建模预测不同降雨量下的净化效率。某小组在项目中发现,单纯增加植物种类未必提升净化效果,反而可能因根系竞争降低微生物活性,于是提出“功能微生物与植物协同净化”的优化方案。跨学科整合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问题往往需要多维度解决方案,培养其系统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生物学探究的边界将持续扩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需进一步强化“真实情境—问题驱动—技术赋能—跨学科整合”的设计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前沿科技、参与真实研究的机会。例如,通过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公民科学项目”,让学生参与“城市鸟类迁徙监测”“微生物组测序分析”等真实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完整流程,感受生物学对人类福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 ,2024,(11):56- 58.
[2] 陈金焕 , 钱丽娜 . 基于科学探究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途径 [J]. 中国新通信 ,2020,22(21):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