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足尖上的革命史诗:红色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与西方芭蕾的对话与裂变

作者

王瑞雪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20 世纪是红色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突破东西方文化隔阂的“狂飙时期”。西方芭蕾足尖的轻盈飘逸和中国革命火热土地的相互“撞击”,不仅更新着芭蕾艺术的审美边界,而且在中西艺术的相互“撞击”中迸发出一曲动人心弦的红色叙事史诗。当西方芭蕾足尖遇到中国革命,就宛如“天鹅湖”上翩翩起舞的优美身影变为东方芭蕾足尖“红色娘子军”的激情腾跃,中国芭蕾在足尖上激荡的红色革命叙事以惊世骇俗的“破坏性”在中国与西方对话之“撞击”中成就自己的独立美学。芭蕾足尖的“东方天鹅革命”不仅刷新世界芭蕾史,也为东西方在冷战文化语境下的互相“撞击”搭建起一种审美对话机制。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体现出了一种新的打破与重构的关系,是一种融合也是一种创新。

一、解构与重构:芭蕾艺术的东方化蜕变

西方芭蕾起源于文艺复兴时代,至今发展了几百年,以程式化的动作作为“骨架”,以贵族叙事作为“血肉”,构筑起一种叙事模式:从《天鹅湖》里纯洁和邪恶的二元叙事,到《吉赛尔》里的浪漫主义的幽灵叙事,西方芭蕾始终是贵族化、神话化的叙事范式的循环。而《红色娘子军》的诞生犹如一道艺术地震,使这种叙事范式全面改写。《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标志,它将西方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题材选择

这部芭蕾舞剧以同名电影为创作蓝本,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海南岛上丫鬟琼花逃离地主恶霸的家宅后,与红军党代表洪常青及其战友们相遇,并在他们的启发教育下,逐渐成长成为一名合格革命战士的历程。这个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民族气节的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完全抛开了西方芭蕾舞剧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传统范式,以中国革命来歌唱女性革命战士的成长觉醒。

2. 舞蹈编排

舞蹈语汇如“射击舞、投弹舞、刺杀舞”中大量的融入了戏曲、武术、中国古典舞元素,均契合了芭蕾的审美法则,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风采。编导解构芭蕾经典语汇,运用足尖技巧、双人舞托举等基本要素,在传承中增添了中国民族舞蹈动作语汇,在娘子军的“大刀舞”中,加入粗犷有力,武式劈砍等动作,来展现革命战士正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在黎族少女的“斗笠舞”中,轻柔婉约,展现了浓郁民族风情,隐含浓郁地域特色。此中国文化的融入,脱离了西方文化语境,呈现出“中国芭蕾”特色审美体系。这种大胆的舞蹈语汇突破,契合整部作品的主题呈现以及中国芭蕾审美。

3. 服饰道具及舞美

剧中人物着装造型采用中国军装为蓝本来进行设计,在芭蕾舞剧中尚属首次,道具中的长枪大刀,头戴斗笠,也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与西方芭蕾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辅相成。在舞剧舞美的选择运用上,无论是色彩的选择,还是舞台背景都极具东方地域特色,如此一系列的设计,无疑对这部中国芭蕾舞剧的诠释增色不少。

4. 音乐创作上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成功地将中西方音乐元素有机结合。西方的交响乐团的大气磅礴与中国民乐的清亮婉转遥相呼应。《红色娘子军》首次以合唱的形式出现在芭蕾舞剧中,与中国民歌民乐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作品内涵。主题《娘子军连歌》音乐律动强烈,将革命精神的基调跃然于曲牌之中,成为一代人民的精神象征,当弦乐的张力与竹笛的清脆碰撞在一起,音乐不再只是舞蹈背景,更是成为了一段讲述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语言。

二、叙事颠覆:从贵族童话到人民史诗

西方芭蕾以往的叙事惯例更多倾向于神话传说,它的形象塑造也大多被符号化、理想化。《红色娘子军》则是将叙事视窗拉向平民劳动者,以海南红色娘子军的真实故事为载体,构成了一曲灿烂瑰丽的人民史诗。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吴琼花一改西方芭蕾作品中唯美的公主形象,而是一个对不平等压迫敢憎恨、敢于反抗的革命战士形象。她由一个弱不禁风的丫鬟成长为一名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塑造了中国女性在革命烈火中觉醒和成长的典型。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改变了西方芭蕾作品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不再拘泥于西方芭蕾作品中公主仙女般的女性形象,给予了女性人物形象更多内容、更为深刻的意义。而在情节的推进方面,也一改西方芭蕾“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的模式,变为以革命战争为主,并突出了娘子军战士为信仰斗争的主题,从琼花出逃抗婚到加入娘子军的磨练、与敌人的激战,情节在主旋律中展开,洋溢着浓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叙事手法的变化,让芭蕾艺术真正地走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时代精神的大众艺术。

三、意识形态的镜像:艺术背后的文化博弈

《红色娘子军》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创作及其传播必定烙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美苏冷战的国际格局下,该剧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中国展示社会主义文化优越性的重要平台,在艺术的话语下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展现自己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这也与中国西方芭蕾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形成鲜明的对立。集体主义、革命理想和阶级斗争在西方芭蕾中的个人主义、浪漫主义元素被集体的力量和革命的热情取代。意识形态的差异表现在艺术语境中的差异,在形式语言的表现手法上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技法。西方芭蕾以优雅、唯美、形式美为艺术标准,而《红色娘子军》讲求内容、政治的宣传教育价值,艺术和政治的融合。尽管意识形态的表达对《红色娘子军》艺术品质有一定的削弱,但恰恰因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使其具有时代和空间之外的艺术价值,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在国外也倍受好评。

四、跨文化对话:艺术交融的启示

《红色娘子军》的胜利,给中西方艺术交流、中西方艺术碰撞、相互吸纳、吸收、融合找到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法,证明了异质文化条件下两种艺术形式非但没有互相不可兼容的矛盾之处,而且还能通过转化、创新取得优势互补的骄人艺术效果。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会是当今的趋势,而《红色娘子军》这部舞剧所呈现出的跨文化创作思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引进来外来的先进文化优秀成果的时候,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和差异,做自己文化的主人,在走出去的文化借鉴过程中,只有做到了做自己的主人,在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对话融合出属于这个时代一流的文艺作品。

红色主题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芭蕾的经典代表,是一幅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画卷,在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进入新时代,重看《红色娘子军》,它那巨大的艺术魅力、深刻的思想内涵依然影响着我们,它表现出来的艺术创新意识、文化交流理念,将激励我们在艺术创造的道路上去探索、去实践。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芭蕾的交流结合不但成就了一部成功的舞台艺术经典剧目,更对中国芭蕾乃至世界芭蕾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为我国芭蕾的发展开启了民族化的新纪元,该剧的成功证明了中国芭蕾有能力在继承西方古典芭蕾的基础上,全面融入自身文化并进行创新和发展。《红色娘子军》是一部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注入西方芭蕾艺术的作品,其生动活泼的节奏、豪迈激昂的旋律、对称工整的结构、跌宕起伏的情感和展示技艺的场面等方面构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在极大的丰富了芭蕾艺术形式表现的同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而言都是一场全新的艺术体验。该剧的广泛上演与传播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交流,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通过芭蕾艺术的形式体会到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风采。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芭蕾的碰撞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其对中国芭蕾艺术的发展而言是发展和丰富了芭蕾艺术的表现手法,对中国文化传承及对世界芭蕾的发展都是极大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