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作者

王时蒙

莘县文化路学校 山东莘县 252400

引言:

在信息爆炸与阅读方式多样化的当下,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思维能力、审美意识与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作为阅读习惯与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其阅读能力的科学评价亟需与时代教育理念接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阅读能力评价,不再停留于字面理解与词句记忆,而更注重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理解力、思辨力与表达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已成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内涵解析

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指引,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在语文学科中,阅读能力被视为促进语言理解、思想建构与文化认同的关键支撑。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识字与朗读的技能训练,更是包括信息获取、意义建构、批判反思和审美体验等多维度能力的综合体现。尤其在核心素养框架下,阅读活动被赋予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承载着思维发展、情感涵养与价值引导等综合育人功能。

从能力结构上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包含文本理解、信息整合、逻辑推理与表达评价等多个层面,构成一个综合性的认知发展体系。文本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对字词意义的识别、句段内容的把握以及整篇文章主旨的领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建立起对文本的初步认知框架。信息整合则要求学生能够在多个文本或信息来源之间建立联系,进行筛选、分类、重组与应用,反映其跨文本处理能力与迁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则涉及学生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推断、因果关系的梳理以及作者观点的识别与评价,是阅读深度的重要体现。表达评价则促使学生将阅读所得内化并输出,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展示其理解成果、批判思维与个性观点。这种多维度能力结构,不仅体现了阅读作为工具的基本功能,更体现其在思维训练、语言表达和综合素养发展中的核心价值。

核心素养视角强调学生个体差异和阅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小学不同年级阶段,阅读能力的发展目标与评价要求应具层次性和适应性。低年级侧重基础阅读技能与兴趣激发,中年级注重理解能力与思维启蒙,高年级则开始向分析性与批判性阅读过渡。同时,还需关注学生在多模态文本(如图文、音视频等)中的阅读行为表现,拓展其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因此,科学理解阅读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征,是构建有效评价模型的前提,也为后续评价维度设计和教学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与维度设定

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小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模型,必须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同时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特点。首先,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即评价不仅用于检验结果,更应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提升。其次,强调全面性原则,评价内容涵盖从语言理解到思维生成的多个方面,避免片面聚焦知识记忆。再次,注重多元性原则,评价方式应包括教师观察、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及过程性作品分析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表现。最后,坚持真实性原则,将阅读评价融入真实任务和语境中,提升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在维度设定方面,应依据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结构特征与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构建层级分明、内涵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整体结构可分为四大维度:文本理解、信息处理、思维建构与表达评价。文本理解是基础维度,主要关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包括识记、概括和提取关键信息。信息处理维度强调跨文本、跨媒介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整合深度与迁移能力。思维建构维度则聚焦于学生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推断、作者观点的判断与多角度思考能力。表达评价维度鼓励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阅读理解结果,并能提出独立、合理的见解或建议。

为提升模型的应用效果与适配度,还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阅读学习实际,进一步细化指标等级。低年级可侧重文本表层理解与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年级强化逻辑串联与信息整合能力;高年级则突出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同时,每一维度内部可设若干具体指标,并辅以描述性等级标准和典型表现案例,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教学指导功能。通过多维度、多层级的构建方式,该模型能够为教师精准教学提供依据,也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提供方向。

三、阅读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策略与优化路径

将评价模型有效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教学反馈的深度融合。首先,应在教学设计阶段明确对应的评价维度与指标,使教学与评价形成闭环。例如,在设计一堂阅读理解课时,可根据文本类型确定评价重点,如记叙文可聚焦信息提取与情感理解,说明文则偏重逻辑梳理与结构辨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恰当的任务型评价活动,如提问、摘要、讨论、改写等,使学生在任务中自然展现各项阅读能力。同时,教学中还应创设多样化语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或仿真场景中进行深度阅读,激发其认知参与度与情感投入,从而提升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在具体实施层面,阅读能力评价应采用多元方法结合的策略,提升其科学性与公平性。教师评价仍是基础,可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分析、阅读表现记录等方式获取过程性信息;学生自评与互评有助于增强其元认知意识与评价参与感,形成反思与自我调控机制;纸笔测试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量化依据,尤其适用于对文本理解和信息整合等基本能力的把握。此外,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为阅读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如电子学习档案(e-portfolio)、智能阅卷系统和语义分析工具等,不仅提高了评价的效率,还拓宽了评价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数据分析手段,教师可以精准识别学生能力短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配置与个性支持。

针对模型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局限与问题,还需持续优化路径以提升其实用性与稳定性。首先,应建立基于学情的大数据支撑体系,通过长期积累的学生阅读行为数据,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与适应能力。其次,加强教师对评价模型的理解与培训,提升其评价设计与执行能力,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执行失真。同时,在模型运行过程中应强化教学反馈机制,确保评价结果能及时转化为教学调整与个别化辅导的依据。最后,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案例反思与动态调整,对模型维度、权重、等级划分等进行适当修订,使其更贴合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实际。通过不断优化应用策略与路径,阅读能力评价模型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和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结语: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小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模型,是推动阅读教学深化与学生素养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明确能力内涵、科学设定维度,并结合教学实践灵活应用,评价模型不仅实现了从“测量结果”向“促进发展”的转变,也为教师教学决策与学生个性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优化该模型的结构与应用策略,将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助力学生阅读核心能力的全面建构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娇 . PIRLS 视域下小学生数字阅读素养调查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459/d.cnki.gynfc.2024.001634.

[2] 刘美雨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现 状 研 究 [D]. 天 水 师 范 学 院 ,2024.DOI:10.27868/d.cnki.gtsxx.2024.000078.

[3] 李思 . 高年级小学生科幻小说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D].江西师范大学 ,2024.DOI:10.27178/d.cnki.gjxsu.2024.0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