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学生价值观引领的“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探析

作者

谭子屹

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大连市 116000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价值取向关乎个人成长与发展,影响着国家未来走向及社会文明进程。在当前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背景下,如何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为高校学生价值观引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引领的“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本研究提出高校应强化协同意识、优化育人过程、整合育人资源、建立评估反馈机制等优化策略,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任务,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三全育人”协同驱动高校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必要性

“三全育人”协同驱动高校学生价值观引领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高校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与高校育人目标深度契合,为育人目标达成提供科学指引。然而,在实际育人工作中,受多元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价值观引领效果不佳,亟需“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社会环境变化对“三全育人”协同引领价值观提出新要求,高校单一分散育人模式难以应对。因此,高校建立“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以强化价值观引领是非常必要的。

二、阻碍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有效运行的突出问题

(一)育人主体协同认知偏差

在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中,教师普遍将自身角色固化为“知识传递者”,专注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则侧重日常事务管理而忽略育人根本职责;后勤服务人员则将职责简化为提供生活服务,未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主体对自身育人边界的窄化理解造成了协同认知偏差。

(二)育人阶段衔接缺乏规划

高校不同育人阶段在衔接上缺乏有效规划,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的差异导致衔接断层。如,本科低年级课程侧重夯实基础与拓展知识广度,高年级则聚焦专业深化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1]。二者目标转变突然,过渡衔接缺失。学生学习方式因育人不同阶段缺乏衔接规划而难以快速适应新阶段要求。阶段间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或脱节问题而影响了连贯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构建起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影响了育人工作的整体效果。

(三)育人渠道沟通机制不畅

高校育人渠道沟通机制不畅问题突出。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渠道沟通上,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活动则强调技能操作与经验积累,二者缺乏深度融合规划。教师在授课时未将实践案例有效融入课堂,实践活动也未充分反馈课堂知识应用情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知识技能体系 [2]。校内外各育人渠道沟通方面也存在信息流通不畅、协同合作不足等情况,限制了育人渠道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育人资源整合平台缺失

高校育人资源整合平台缺失问题显著。在资源统筹规划层面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对资源进行全面盘点与科学规划,导致部分资源闲置浪费,而一些急需资源的育人项目却因资源不足难以开展。信息共享交互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资源整合平台,不同部门间的育人资源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共享,降低了育人资源的使用效率。资源协同运作上,缺乏有效平台支撑使得校内校外育人资源难以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无法形成育人合力,限制了育人资源的整体效能发挥。

三、全面优化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协同意识,构建全员育人联动格局

高校育人主体协同认知偏差问题,需强化协同意识,构建全员育人联动格局。高校可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各育人主体明确自身在“三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促使各主体主动承担育人责任。高校应建立协同责任制度,制定协同育人工作规范和考核机制,将育人协同工作纳入各主体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强化各主体的协同责任意识,形成主动协作的工作氛围。

(二)优化育人过程,增强协同连贯性与系统性

高校育人阶段衔接缺乏规划,导致不同学段教育目标断层、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影响育人连贯性与系统性的问题,需优化育人过程。高校须做好学段教育目标的衔接规划,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设计各学段育人目标,使目标之间呈现渐进式、递进式发展,各阶段目标过渡自然、层层深入。高校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统筹整合,建立跨学段、跨学科的课程审核与协调机制,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与递进。高校应依据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连贯系统,增强育人过程的协同连贯性与系统性。

(三)整合育人资源,完善协同保障支撑体系

为整合育人资源并完善协同保障体系,高校须搭建统一的育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信息、校内各部门育人数据以及校内外育人主体资源的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高校应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实践活动指导者、校内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校内外育人主体代表开展交流会议,及时解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制定完善的资源整合与协同保障制度,明确各方职责与权益,规范资源整合流程与协同工作标准,以保障育人资源整合与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四)建立评估反馈机制,推动协同机制持续改进

高校应构建涵盖资源完整性、信息及时准确性及协同流畅有效性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育人资源整合平台运行状况和协同育人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高校应依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优化资源整合策略和协同工作方案。高校应针对资源闲置浪费问题优化统筹规划,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共享机制,针对协同不紧密问题加强运作协调,形成“评估 - 反馈 - 改进”的闭环管理,不断提升育人资源整合平台的运行质量和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效性。

结语:

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提升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然而,“三全育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需持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以推动“三全育人”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进而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潘华泉 , 杜坤林 . 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02):80-82.

[2] 侯波 . 高校“三全育人”多位互动协同机制构建探讨 [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05):176-181.

作者简介:谭子屹,男(1996.8——),汉族,辽宁朝阳人,硕士,单位和职称:生命科学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