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课 " 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李文静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要重视并运用好,必须与现实紧密结合,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全社会力量与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成为核心议题。思政课程是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则强调各类专业课程应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构建二者协同机制,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
(一)价值目标的统一性
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一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思政课程借助系统的理论传授以及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课程思政是凭借专业知识和价值教育的融合,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伦理以及社会责任感。二者在育人目标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均希望能够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理论,同时深入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其核心内涵。其有理论性、系统性以及稳定性等特征,课程思政是结合不同学科专业所有的特点,把价值观引导融入到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之中,有渗透性、情境性以及灵活性等特征,这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达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育人过程的协同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价值判断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论指引,而课程思政则可为学生给予价值实践的丰富场景以及体验机会,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二者相互促进,课堂学习跟专业训练彼此相互补充,一同推动学生的价值内化以及行为外化,形成完整的育人闭环,这种协同性呈现出“大思政课”理念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三、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理念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程加上思政”这种较为简单的叠加层面上,并没有可真正领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深度融合的内涵,而一些思政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意义认识不够充分,缺少主动与专业课程进行协同的意识,这样的认识偏差致使二者很难形成育人合力,对协同育人效果产生了影响。
(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多数沿循传统的学科专业划分模式,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缺少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在教学管理、考核评价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并未构建起可促进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使得协同工作难以实现常态化与制度化。
(三)实施能力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并实现有机融合这件事上,缺少系统培训以及有效的指导,大多时候会出现“硬融入”“表面化”这类问题,思政课教师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以及发展动态了解得不够,难以给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精准的指导,这两类教师在协同过程里存在的能力短板,对育人效果的提升造成了制约。
四、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目标协同机制
构建统一规划机制,把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建设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协同育人的实施方案,清晰界定各部门、各学院在协同育人里的责任分工,通过构建 " 学校统筹规划、部门协同配合、学院具体实施 " 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工作运行体系。另外构建目标管理机制,把协同育人成效归入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考核体系,保证各项工作可切实落实到位。
(二)内容协同机制
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容对接机制,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一同进行研讨,挖掘专业课程里潜藏的思政元素以及价值内涵,开发“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达成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目标,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定期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促使教学内容可相互呼应且相得益彰。
(三)主体协同机制
构建一个包含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以及辅导员的协同工作平台,以此建立起常态化的交流机制,推行“双导师制”,针对每个专业配备思政课教师充当课程思政建设顾问,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之中,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希望能够开发特色课程,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协同育人的能力。
(四)载体协同机制
构建“线上 + 线下”协同育人平台,对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空间等各类育人载体给予整合,打造“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一体化网络平台,促使教学资源、活动信息、成果展示可实现互联互通,设立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以此拓展育人空间。
五、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构建了由校党委统一领导的党政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以校级主要领导为责任人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多维度协同管理体系。定期举行协调会议,针对协同育人里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并解决,以此保障各项措施可切实得以落实,并且构建督导检查机制,对协同育人工作实施全过程的跟踪问效。
(二)完善制度设计
制订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施办法》,以此明确工作目标、内容要求、责任主体以及保障措施,完善了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把参与协同育人的情况归入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以及绩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构建了经费保障制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以支持协同育人工作。
(三)加强能力建设
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安排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进行交叉培训以及联合研修活动,打造协同育人名师工作室,借助优秀教师发挥示范引领功效,设立协同育人研究项目,激励教师开展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持续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另外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六、结论
基于 " 大思政课 " 的宏观视角,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呈现出显著的体系化特征,要从理念、机制、实施等多个层面展开整体设计并持续推进,借助构建目标、内容、主体、载体“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能够显著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与情感共鸣度。未来还需探索协同育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成效评估机制,强化信息技术与协同育人的融合,打造智慧育人新模式,推动高校与社会资源有效对接,构建更开放协同的育人生态。
参考文献:
[1] 张好徽 , 王红涛 . " 大思政课 " 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37(21):84-87.
[2] 刘艳 , 栾云镪 .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1):52-57.
作者简介:姓名:李文静(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邯郸,职务 / 职称:辅导员 / 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