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研究

作者

李然

淮阴工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1. 引言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有义务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责任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学校都更偏重于学习成绩,轻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导致心理问题遗留到高校,而进入大学之后,因人际关系、学业情况、情感问题等原因会导致既有的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危机,进而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本文将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究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往往面临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变化,进而产生紧张、焦虑、迷惘等多种不良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管理情绪,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应对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各种消极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校园和谐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采取平和冷静的态度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有效减少因矛盾引发的口头争执甚至是暴力冲突,避免因情感问题而引发的抑郁、自伤自残行为,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作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各种挑战,全新全意投入社会生产,为社会发展进步积极做出贡献。

3. 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进入大学前的历史遗留问题,另外一个是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

在进入大学之前,导致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因涉世未深,加之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往往情绪容易激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事情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父母经常吵架,单亲家庭等原因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消极影响。此外,因升学竞争导致家长过度注重成绩,忽视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等情况。

进入大学之后,心理危机主要源自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由他人督促转变为自主学习,对于没有职业规划的学生而言,往往会不知所措,进而产生迷惘焦虑的消极情绪。大学阶段,学习压力相对有所减轻,但人际交往却面临更多复杂情况,大多数学生都住校,而舍友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宿舍关系易因琐事引发摩擦,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此外,情感问题、毕业求职问题也是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来源。

4. 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针对以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家校合作力度、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存在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师资,连贯性不足等问题。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其次,大力引进心理专业教师或聘请校外心理咨询师授课,替代以往因辅导员授课而产生的专业性不足问题。然后,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宿管阿姨、主要学生干部等群体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还需要家校联动,共同助力学生健康发展。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心理普测筛查,但有些学生对待普测态度敷衍,甚至隐瞒内心真实想法,导致筛查结果失真,影响后续工作开展。因此,学校应及时与家长沟通,询问学生具体情况以及成长环境,以便做出准确判断,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帮扶。

此外,社会也应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让家长以及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普通,没有必要讳疾忌医,当发现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此外,社会应鼓励心理医生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同时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私密的心理咨询服务,并将相关咨询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形成多方联动机制,确保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干预、早治愈。

5. 实际案例应用

(一)案例情况

小王为某高校大一新生,入学后新生心理普测为红色预警,经心理中心老师交流后了解到,小王父母正处于离婚诉讼阶段,父亲长期不过问小王情况,母亲在外地打工,小王由外公外婆照顾长大,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导致内心较为敏感脆弱。入学以来,辅导员定期与小王谈心谈话,了解其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稳定。大一寒假放假前的一天晚上,小王给辅导员发来信息,说女朋友也弃他而去,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辅导员立即采取紧急干预措施进行处理。

(二)应对策略

辅导员在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赶往宿舍,在赶往宿舍途中拨打小王母亲电话,但多次拨打无人接听。到达宿舍后,辅导员发现小王情绪低落,便将小王带到宿舍空旷地带,边走边了解情况,引导小王吐露内心真实想法,耐心倾听并做好安抚工作。

辅导员在确认小王情绪平稳之后,征得小王同意,将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将小王当前状态如实反映给家长,并询问小王的其他情况,请家长给与小王更多的关心与关注。辅导员表示家长如有问题及时沟通,家校信息互通,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本次危机处理完之后,辅导员安排班级班长、心理委员、宿舍长等班干及时关注小王的日常表现和情绪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以朋辈帮扶的方式,帮助小王走出心里阴霾。在后续的跟进中,小王课余时间经常与同学一起参加社团活动,打羽毛球,以及在外兼职,心理状态以及精神面貌都大有改观。

(三)案例总结

当学生发现心理危机时,辅导员一定要及时干预,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真实状况,稳定学生情绪,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此外,辅导员要重视心理普测预警学生,用好学生干部,发挥朋辈帮扶作用,做好关心工作。同时,辅导员还要做好家校沟通,第一步就是要在学生入校后及时确认学生父母联系方式是否真实,以防心理危机发生时无法联系到学生监护人。

6. 结语

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于校园和谐稳定,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来自于入校前的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以及入校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而产生的适应性问题,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过程与成效,旨在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美林 , 贺琦琦 , 韩孟婷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闭环模式探索例 [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25(06).90-91

[2] 孙晋芳 .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15).117-119

[3] 周静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大学 ,2025(19).173-176

1、

作者简介:

李然(1996.3—),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