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软笔书法教学育人功能开发研究

作者

严丽萍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小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软笔书法的教育定位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因载体

软笔书法作为汉字书写艺术的最高形态,承载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密码。从甲骨文的质朴古拙到篆隶的庄重典雅,从楷书的法度森严到行草的奔放洒脱,每一笔一画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结晶。在全球化背景下,书法教学成为抵御文化同质化、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通过系统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书写技能,更能理解 " 天人合一 " 的哲学思想、" 中庸和谐" 的处世之道,形成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二)审美教育的独特路径

书法艺术融合了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与意境美,构成完整的审美教育体系。欧阳询《九成宫》的险峻严谨、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激昂、王羲之《兰亭序》的潇洒飘逸,不同书体与风格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审美范本。在临摹与创作过程中,学生逐渐培养对形式美的感知力、对意境美的领悟力,这种审美素养将迁移至文学、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形成跨学科的审美能力。

(三)人格修养的塑造场域

书法修炼强调 " 心正则笔正 " 的伦理观、" 退笔成冢 " 的毅力观、" 意在笔先" 的思维观。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提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这种将书写与修身结合的理念,使书法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专注力、自制力、创造力的精神道场。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书法练习能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提升执行功能,对儿童注意力缺陷障碍具有改善作用。

二、小学软笔书法教学现状与挑战

(一) 教学体系碎片化

当前书法教育存在" 三无" 困境:无统一课程标准、无专业教材体系、无稳定师资队伍。多数学校将书法课附属于语文或美术学科,课时安排随意性强。调查显示,仅 32% 的小学每周开设 1 节以上书法课,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不足 15% 。教材内容偏重技法训练,忽视文化阐释,导致教学陷入" 描红- 临摹- 创作" 的单一循环。

(二) 教学方法技术化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将书法简化为笔画规范训练,采用 "格子监狱 " 式教学法,过度强调结构比例而忽视艺术表达。数字化工具的滥用加剧了这一倾向,某些学校引入书法教学机器人进行示范,虽然提高了笔画准确率,却剥夺了学生体验书写节奏与力度的机会。这种技术至上主义导致书法教育沦为技能培训,背离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三) 评价体系功利化

现有评价标准以书写工整度为核心指标,采用 " 优 / 良 / 中 / 差 "的等级制,缺乏对文化内涵、创新表达的考量。在升学压力下,书法比赛获奖成为部分学校追求的 " 政绩工程 ",催生 " 拔苗助长 " 现象。某地调查发现, 12% 的小学生存在代笔参赛行为,反映出评价导向的严重扭曲。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功能开发路径

(一) 文化浸润: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在构建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以深化小学软笔书法育人功能时,经典研习模块以“永字八法”为钥匙开启汉字演变史的大门,借助《说文解字》开展字源探究,像学习“仁”字便从甲骨文“二人相倚”的造字本义切入,引领学生领悟儒家“仁者爱人”的深邃思想;书家精神模块精心开发“书法家成长故事”系列课程,借颜真卿“守城拒敌”、苏轼“黄州突围”等典故,生动诠释“书如其人”的艺术哲学,于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文化应用模块则设计“书法与生活”实践项目,涵盖书写春联、设计书签、创作书法装置艺术等,让传统文化无缝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动力。

(二) 实践创新:打造沉浸式学习生态

在打造沉浸式学习生态以推动小学软笔书法教学创新方面,空间重构上着力建设“书法文化体验馆”,设置碑帖拓印、数字临摹、篆刻体验等多元互动区域,成功打破传统教室的空间束缚,经某校实践验证,这种沉浸式环境可使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40% ,作品创新率提高 25% ;媒介融合层面积极开发 AR 书法教学系统,让学生佩戴设备就能观察三维笔触轨迹、感受不同书体书写节奏,同时结合 AI 技术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并定制训练方案,达成精准教学;跨学科整合方面将书法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深度交融,如在古诗教学中同步赏析历代名家书写的同名诗作并比较不同书体对诗歌意境的诠释,有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 评价改革:建立多元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构建多元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小学软笔书法教学效果时,过程性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细致记录学生练习轨迹,涵盖每日临摹作品、创作手记、同伴互评等内容,着重考察学习态度与进步幅度;表现性评价则精心设计“书法文化展演”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书法朗诵、情景剧表演等多样化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评价维度广泛涉及文化理解、艺术表达、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增值性评价运用统计学方法深入分析学生个体发展曲线,聚焦“从起点到终点”的进步值而非绝对水平,有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力,助力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

四、实施保障与政策建议

(一) 制度保障

建议将书法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小学书法教学基本规范》,明确课时标准、师资配备、资源建设等刚性要求。建立书法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必须通过毛笔书写、书法理论、教学能力三项考核。

(二) 资源建设

开发国家级书法数字博物馆,整合高清碑帖、名家课徒稿、教学案例等优质资源,通过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 向全国开放。鼓励高校与中小学建立" 书法教育联盟",开展协同教研与师资培训。

(三) 社会支持

推动" 书法进社区" 工程,利用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开设公益课堂。设立 " 青少年书法发展基金 ",资助农村学校建设书法教室,组织城乡学生书法交流活动。企业可通过冠名书法比赛、捐赠文房四宝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

五、结语

在核心素养教育时代,小学软笔书法教学已超越技能训练范畴,成为传承中华文脉、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开发其育人功能,我们不仅能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窗口,更能在笔墨挥洒间培育出具有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的未来公民。这既是教育改革的时代命题,更是文化自信的民族使命,需要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莹莹 . 谈小学软笔书法学习中对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策略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 2024, (10): 133- 135.

[2] 张博钰 . 小学软笔书法教育的发展路径 [J]. 亚太教育 , 2024, (05):171- 173.

作者简介:严丽萍(1990 年5 月),女,汉族,人,学士,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软笔书法教学。

基金项目 ( 课题 ):来源: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4年度一般课题,名称、《小学软笔书法教学育人功能的研究》编号:JKBLX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