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产勘查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作者

丛殿阁

青海大学地质工程学院 中国西宁 810016

1 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地质类课程以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 [1]。“矿产勘查学”在传授勘查技术、工程原理等知识的同时,需引导学生树立资源报国信念、生态保护理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实现 “育才” 与 “育人” 的统一。当前,地质类专业面临学生行业认同感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2]。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增强学生对地质事业的使命感,培养其家国情怀和职业操守。因此,探索地质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对培养德才兼备的地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地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维度

2.1 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地质事业与国家能源安全、资源保障息息相关。在 “矿产勘查学”课程中,通过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禀赋及战略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地质工作在 “端牢能源/ 资源饭碗” [3] 中的核心作用。结合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勘探开发历程,讲述王进喜、黄大年等地质工作者的事迹,激发学生资源报国的理想。此外,通过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深部探测、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差距,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2.2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

地质科学的发展源于持续探索与突破。通过云南鲁甸乐马厂银矿床勘查中 “从伴生银矿到独立银矿” [4] 的思路转变,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思维对找矿突破的关键作用。同时,结合 “玢岩型铁矿”[5]、“石英脉型钨矿五层楼模型”[6] 等中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增强学生的学术自信。

2.3 生态理念与责任意识

绿色发展是地质工作的时代要求。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矿山地质公园建设、木里非法开采矿事件等案例,说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同路径,传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野外实习中,组织学生观察地质灾害遗迹,培养其防灾减灾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4 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

地质工作的艰苦性要求从业者具备坚韧品格。在野外实践课程中,通过 “地质三光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精神教育[1],引导学生正视工作环境的挑战。结合地质锤、罗盘等工具的规范使用训练,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在 “地质填图实习” 中,通过剖面实测、探槽编录等环节的严格要求,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职业规范。

3 地质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3.1 课堂教学:理论与价值的协同传递 (1)案例教学融入思政

在 “矿产勘查学” 课程中,以胶东金矿 “就矿找矿” 实践为例,既讲解矿床预测方法,又强调团队协作、长期坚守的重要性,呼应 “工匠精神”[7]。通过分析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 国家专项成果,展现地质工作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撑作用,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

(2)学科史与思政结合

在 “矿产勘查学” 课程中,梳理中国地质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从翁文灏开创地质调查,到新中国地质队 “踏遍青山” 找矿,再到当代 “深地探测” 计划,让学生理解地质事业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8]。结合刘东生院士 88 岁仍赴青藏高原科考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3.2 野外实践:场景与体验的沉浸式育人(1)进阶式实习设计

我院将地质野外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大一互助北山 - 青海湖地质认识实习,通过欣赏壮美地貌培养爱国情怀;大二湟源填图实习,将书本知识与野外实践课堂相结合,体会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奋斗精神;大三生产实习,深入矿山、勘探队等一线阵地,在资源勘探、灾害预警的实战中践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誓言,让专业技能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的需求中绽放价值。

(2)红色资源联动

在湟源地质实习中,组织学生参观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将地质构造观察与革命历史教育结合,讲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青海湟源小高陵地区的人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建设家园治理山地的场景,培养学生“地质报国” 与 “红色精神” 的双重认同。

3.3 考核评价:过程与目标的全面导向

在 “矿产勘查学” 课程中,考核体系被分解为两个方面:专业技能方面聚焦矿床预测方法、勘查方案设计等硬指标;思政表现方面则重点考察课程设计中的团队协作、职业操守及作风养成,直接关联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的地质精神。此外,通过 “课后延伸 + 过程反馈”强化思政渗透。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老一辈学者的事迹,分享对 “三光荣”精神的理解,课间交流传播,强化价值认同。

这种考核方式打破了 “期末一张卷” 的局限,既确保专业能力达标的刚性要求,又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将思政要求转化为行为自觉,最终实现 “考知识” 与 “育品德” 的协同统一。

4 结论

地质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需立足学科特色,挖掘 “资源- 环境-工程 - 人文” 多维度思政元素,通过课堂渗透、实践体验、评价引导等路径,实现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的三位一体。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跨校协作与资源共享,完善 “专业 + 思政” 的协同机制,培养更多 “爱祖国、能吃苦、敢探索” 的地质人才,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夏庆霖,刘岳,张立强,等. “地质资源勘查与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初探 [J]. 中国地质教育,2023,32(3):44-47.

[2] 严兆彬,柴乐,丁婷,等 . 地质类专业野外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3,42 (5):496-500.

[3] 王金友,张立强,张世奇,等 . 石油精神视域下 “油田地质实习” 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J]. 中国地质教育,2023,32(4):83-86.

[4] 王崇武,钟维敷,周云满 . 鲁甸乐马厂银矿床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 [J]. 云南地质,1995(1):14-27.

[5] Zeng, L. P., Zhao, X. F., Spandler, C., Mavrogenes, J. A., Mernagh, T. P., Liao, W., . & Li, J. W. The role of iron-rich hydrosaline liquids in the formation of Kiruna-type iron oxide–apatite deposits [J]. Science Advances, 2024, 10 (17), eadk2174.

[6] 林明智. 丰收式稀有金属矿床“五层楼 + 地下室”勘查模型[J].矿产勘查 ,2019,10 (1):102-107.

[7] 韩世炯,杨言辰,钱烨,等 . 高校矿产勘查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讨 [J]. 现代商贸工业,2024,45 (7):264-265.

[8] 盛鹏飞. 地学课程思政内容探索与建设思考 [J]. 中国地质教育,2020 (3):56-59.

作者简介:丛殿阁(1986-)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