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彩千年:论漆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
袁端姣 袁源
陕西龙头国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720000
一、绪论
漆器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自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的朱漆木碗始,便贯穿数千年文明史,承载着从技术智慧到精神信仰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器以载道” 的传统理念揭示,器物不仅是物质工具,更凝结着时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而漆器以其独特的材质特性与工艺魅力,在古代社会中展现出尤为多元的功能形态。从这一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漆器在礼仪、生活与艺术领域的多重功能,不仅能还原其作为物质文化载体的历史真实,更对深入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等级秩序、民众的生活智慧以及艺术审美体系的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当前学界对漆器的研究多聚焦于工艺技术史梳理与考古发现的个案分析,如对螺钿、剔红等技法的溯源或特定墓葬出土漆器的整理,虽积累了扎实成果,但对漆器功能的探讨常局限于单一维度,缺乏对礼仪、生活、艺术功能的整体性考察与内在关联分析。本文立足这一研究空白,以考古出土漆器、《考工记》《天工开物》等文献记载及传世文物为核心史料,运用物质文化史研究框架,旨在构建漆器多重功能的整合研究体系,揭示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复杂文化意涵。
二、漆器的起源与发展:从实用到多元功能的演进
漆器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漆器实物,其表面均匀髹涂的朱红色漆层,不仅展现了先民对木材防腐的初步探索,更标志着漆器实用功能的萌芽 ——通过髹漆技术改善器物耐用性,满足饮食等日常需求。漆树资源的广泛分布为漆器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天然漆液干燥后形成的漆膜具有防腐、耐潮、绝缘的特性,且易于着色与装饰,这种独特的材料优势为漆器功能的多元拓展埋下伏笔。从历史脉络看,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漆器逐渐从单纯的日常用具向礼仪用器转化,殷墟出土的漆器残片带有饕餮纹等纹饰,显示其开始承载等级象征意义。秦汉至隋唐,漆器工艺日趋成熟,彩绘、镶嵌等技法广泛应用,功能实现显著分化:礼仪祭祀有专用漆礼器,日常生活普及漆制饮食器与家具,艺术表达则通过纹饰题材拓展得以体现,形成三大功能并行发展的格局。宋元至明清,漆器功能向精细化与审美化深化,素髹、剔犀等工艺追求极简或繁复之美,使漆器在实用与礼仪之外,更成为文人雅士推崇的艺术载体。
三、礼器之尊:漆器在古代礼仪体系中的核心功能
在古代礼仪体系中,漆器以 “礼器之尊” 承载着沟通神权、彰显等级与守护亡灵的核心功能。祭祀礼仪中,漆器是沟通人神的 “神圣媒介”,商周至秦汉的祭祀遗址中,宗庙礼器与祭器常以朱、黑等正色髹涂,纹饰多采用龙纹、凤纹等神性符号,如殷墟出土的彩绘漆器残片,通过庄严色彩与神圣纹饰强化祭祀仪式的肃穆感,构建人神对话的精神桥梁。等级制度里,漆器是身份权力的 “物质象征”,《礼记》《周礼》明确记载 “天子丹漆,诸侯黝垩” 的规制,贵族通过漆器的材质优劣、纹饰繁简与使用场景区分尊卑,朝会用的漆俎、宴饮的漆鼎,皆以器物规格维系社会秩序。丧葬礼仪中,漆器成为灵魂不朽的 “守护载体”,马王堆汉墓的彩绘漆棺、曾侯乙墓的漆俑与饮食器,既凭借漆膜防腐特性保护尸身与随葬品,又以云气纹、升仙图等纹饰寄托对死后世界的想象,让漆器成为连接现世与幽冥的礼仪载体。
四、日用之需:漆器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
在饮食起居场景中,漆器是便捷耐用的 “生活伴侣”。漆杯、漆盘、漆卮等饮食器具因轻便易携、隔热防烫、易于清洁的特性广泛普及,逐渐替代部分笨重的陶器与冰冷的青铜器,成为日常饮食的首选。漆床、漆榻、漆屏风等起居用具则将实用性与舒适性结合,既通过髹漆工艺提升耐用性,又以素雅色泽或精美纹饰点缀居住空间,直观反映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劳作与出行中,漆器实现功能延伸。生产工具如漆鞘兵器、漆制农具柄,通过髹漆形成保护膜,显著增强器物耐磨性与抗腐蚀性;出行装备中,漆器装饰的车马构件既防风雨侵蚀,又以彩绘纹饰增添美观度,漆制行囊则凭借轻便与密封性兼顾储物需求与旅途便捷。
特殊场景里,漆器是卫生与储物的实用选择。漆奁、漆盒等梳妆用具分层收纳脂粉、梳篦,体现对生活细节的精致追求;其良好的密封性更使其成为保存药物、文书的理想容器,有效发挥防潮防腐功能,满足古代储物防潮的实际需求。
五、审美之韵:漆器在古代艺术体系中的审美功能
漆器在造型艺术中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战国虎座鸟架鼓以昂首飞鸟为架、伏虎为座,灵动飘逸的造型既满足悬挂鼓身的实用需求,又通过夸张线条传递生命活力;汉代漆器则转向简约规整,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漆卮,圆润的器形与对称纹饰体现 “以用为美” 到 “造型即审美” 的转变,折射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
装饰技法的创新推动艺术表达突破。从早期朴素的彩绘、针刻,到唐代螺钿的珠光闪烁,再到明清剔红的浮雕质感与百宝嵌的华贵缤纷,技法演变不仅是技术进步,更呈现审美从“朴素”到“繁复”再到“雅致”的探索,使漆器成为工艺与艺术融合的典范。
纹饰作为视觉符号承载丰富文化内涵。几何纹体现秩序之美,动物纹寄托祥瑞祈愿,人物故事纹演绎历史传说,山水花鸟纹彰显文人意趣。这些纹饰将社会观念与情感诉求融入器物,使漆器超越物质属性,成为传递文化精神的视觉化符号,深化了其在艺术体系中的审美价值。
结论
漆器在古代社会中绝非单一功能的器物,而是集礼仪象征、生活实用与艺术审美于一体的 “多功能复合体”。从祭祀礼器的神性寄托到日常饮食的便捷使用,从等级秩序的物质彰显到审美风尚的艺术表达,其功能的多元性贯穿数千年文明进程。这种功能演变始终与社会结构的等级分化、髹漆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文化观念的深层变迁紧密相连,成为映射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见证。
从当代视角看,漆器兼顾实用、审美与文化传承的多重功能特质,为非遗保护与传统工艺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 在技艺传承中需坚守文化内核,在实用创新中延续审美价值,让传统漆器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袁端姣,1988 年 12 月生,女,陕西平利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品设计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漆艺材料创新与应用、漆艺工艺传承与现代化转型、漆艺产业标准化发展及漆艺文化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