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马海平 孙敏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李阁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李阁镇中心幼儿园
引言
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心理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缺少很多,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是新的教育方法,人们期望它能解决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心理卫生、安全防范等的问题,促使留守儿童全面成长。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可轻视。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与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久离开农村户籍地,去城市打工、把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辈或者亲友照料、或者自己照顾的未成年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身影就像被拉长的影子,时而清晰,却总是无法触及。这些孩子的生活大多靠隔代看护,祖辈的照料大多只顾吃饱穿暖,却很难顾及到心理需求,学习上缺少即时有效的指导和督促,碰到问题的时候很难得到及时的帮助。他们对情感联结有着特别的渴望,却常常因为父母远在千里而压抑自己的情感,形成敏感,独立又略带疏离的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当中既想得到认可又容易筑起防备的墙。
2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2.1 家庭层面困境
家庭在协同育人中常常是“缺位”或者“错位”,外出父母大多靠电话、转账尽责,对孩子的学习进度、心理变化一无所知,跟学校交流仅限于学期末的成绩反馈,很难达成教育共识。隔代监护人往往年纪偏大,文化水平有限,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既帮不上忙辅导功课,又配合不了学校开展的亲子活动,甚至把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有些家庭存在“重养轻教”的想法,觉得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万事大吉,面对学校提出的协同要求总是消极应付,让家庭这环在育人链条上变得脆弱易断。
2.2 学校层面困境
学校协同育人时常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数量少,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得负责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根本没精力去与每户家庭深度交流。家校沟通渠道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就是靠家长会或者电话联系,可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因为农活忙、联系不到等原因容易缺阵,造成信息传递受阻。学校对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调动社区、公益机构等力量,开展的课外活动大多局限在学校内,形式单调影响不大。有些老师对协同育人认识不够,把它当作一种负担,缺乏主动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意识,使学校所起的作用无法外延。
2.3 社会层面困境
社会力量在协同育人上表现出“零散化”与“短期化”的特点,农村地区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能持续给留守儿童给予服务的公益机构少之又少,大多数帮扶活动只是节日慰问,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支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图书室,活动中心之类的场所不是缺少就是管理不严,很难变成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大多只是情感同情,很少深入探究协同育人体系,企业,媒体等主体参与育人的渠道不通畅,即使参与也往往追求短期效果,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这些状况使得社会资源难以转变成稳定的育人力量,跟家校所形成的合力微乎其微。
3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社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3.1 家庭层面对策
家庭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协同育人中的位置,与学校、社会建立有效连接。外出父母要改变沟通方式,除了问孩子吃得好不好,还要多聊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利用视频通话给孩子辅导作业或者陪他们一起读书,让爱与孩子同行。隔代监护人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监护人培训,学习基本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定期向父母汇报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成为家校沟通的纽带。家庭要有“共同教育”的意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访、家长会等活动,与老师共同制定孩子的成长规划,让家庭不再仅仅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3.2 学校层面对策
学校要成协同育人的枢纽,主动调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能量。搭建起多种家校联系平台,通过班级微信群随时分享孩子的在校情况,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设置教师帮扶岗位,定时与监护人展开一对一交流,用通俗的话语诠释教育需求。集结校内资源创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开展心理疏导,兴趣小组等活动,还要积极对接公益组织,接纳课外课程,志愿者服务之类的社会资源,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教师需经受协同育人方面的专门培训,学会同不同监护人交流的技巧,把社会资源的运用融入到教学规划之中,使学校变成串联各方力量的纽带。
3.3 社会层面对策
社会要创建常态化的协同育人支撑网络,让资源流动既有序又长久,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创建起标准的儿童活动中心,图书,运动器材等一应俱全,交由社区专人负责,定时举办活动。公益组织可同农村学校形成长期合作,开展持续的学业帮扶,心理陪伴等活动,不要只是做一次性捐赠。企业可以设立奖学金,赞助课外活动等形式参加育人,媒体也要深入宣传协同育人的成功案例,促使社会从同情转为行动,营造出“政府引领,组织加入,大众关注”的社会支撑环境,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给予的稳定关心。
3.4 制度层面对策
制度保障是协同育人持续运行的关键,要有清晰的责任架构与推动机制。教育部门出台农村留守儿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厘清家庭、学校、社会在不同教育环节的责任与协作方式,使各方行动有所遵循。创建协同育人考核机制,把学校整合社会资源、家校联系成效纳入办学评价范畴,对于积极参与的家庭予以表彰,对于贡献较大的社会组织给予政策优待。完善留守儿童信息共享平台,由学校主导录入孩子基本信息,监护情况等内容,供家庭,社区,公益组织等经授权查询,防止形成信息孤岛,让各方能够精准对接需求,促使协同育人由自发行为变成制度化运行。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是个困难又急迫的话题。深入分析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部分的困境以后,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能搭建起更为完备的、有效的协同育人系统。不过这种体系的塑造不会轻易达成,它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努力付出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邢同. 小城镇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22.
[2] 巫丽艳 . 协同治理视角下毕节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研究 [D]. 贵州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