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社区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模式创新

作者

张苗苗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462000

引言

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超过 90% 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但传统照护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复杂多变的健康状况。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亟需技术赋能以突破人力与资源瓶颈。人工智能凭借其在数据处理、风险预警与服务调度方面的优势,正成为破解居家照护困境的关键抓手。如何将 AI 技术有机融入社区服务体系,构建高效、可推广的服务新模式,已成为基层治理与民生保障的重大课题。本文探索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服务创新路径,力求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社区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当前,我国社区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迅速增长,对照护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整体供给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且流动性大,服务内容多集中于基础生活照料,缺乏对慢性病管理、心理支持、应急响应等专业化、精细化服务的有效覆盖。传统服务模式依赖人工巡查与电话回访,信息采集滞后,难以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导致服务响应不及时,潜在安全隐患难以防范,严重影响了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在体制机制层面,社区居家照护服务体系存在条块分割、协同不畅的问题。民政、卫健、医保等职能部门职责交叉但缺乏有效联动,基层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与家庭之间的责任边界模糊,导致资源碎片化、服务重复或遗漏。老年人个体差异大,健康状况、经济能力、家庭支持系统各异,现有服务模式普遍缺乏个性化评估与精准匹配机制,难以满足异质化需求。特别是在突发健康事件中,信息传递链条长、应急处置流程不健全,往往延误最佳干预时机。这种粗放式管理不仅降低了服务效率,也削弱了老年人及其家庭对社区照护体系的信任度。

更为深层的挑战在于技术应用滞后与数据孤岛现象突出。尽管部分社区已引入智能手环、一键呼叫等设备,但多数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集成的智慧养老平台。各类健康监测数据、服务记录、评估结果分散于不同系统,缺乏统一标准与共享机制,制约了人工智能算法在风险预测、服务调度和决策支持中的深度应用。老年人数字素养普遍偏低,对新技术存在认知障碍与使用恐惧,进一步限制了智能化服务的普及。若不能有效破解技术接入、数据整合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人工智能赋能居家照护将难以实现从“工具替代”向“系统重构”的跃升,制约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创新。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居家照护中的应用场景与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社区老年人居家照护体系,通过多模态感知、智能分析与自主决策能力,重构服务供给逻辑。在健康监测领域,基于可穿戴设备与非侵入式传感器的智能系统可实时采集老年人的心率、血压、血氧、睡眠质量及日常活动轨迹等生理参数,结合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融合处理。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长期健康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能够识别异常波动趋势,提前预警跌倒、心脑血管事件等高风险状况,推动照护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转变。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支持智能语音助手与老年人进行日常互动,完成用药提醒、情绪疏导、紧急呼叫等功能,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人性化水平。

在服务调度与资源优化方面,人工智能展现出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通过构建社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医疗、家政、社区组织等多方服务资源,形成服务供给数据库。基于强化学习和运筹优化算法,系统可根据老年人健康评估等级、服务需求优先级与护理人员地理位置,实现服务任务的智能派单与路径规划,显著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与资源配置合理性。知识图谱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建立老年人个体健康档案与照护方案的关联网络,支持个性化照护计划的动态生成与调整。例如,系统可依据糖尿病老人的血糖监测数据自动建议饮食调整方案,并联动社区食堂提供定制化餐食服务,实现跨部门协同的精准干预。

通过部署智能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系统可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识别老年人异常行为模式,如长时间静止、夜间频繁起夜或空间迷向等,及时触发预警机制。联邦学习框架的引入使得多终端数据可在不集中传输的情况下完成模型训练,兼顾数据安全与算法优化。结合数字孪生技术,还可构建虚拟化社区照护环境,用于服务流程仿真与应急预案演练。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提升了照护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更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机制,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居家照护从经验主导转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养老生态奠定基础。

三、基于智能系统的居家照护服务模式构建路径

构建基于智能系统的居家照护服务模式,需以系统集成与平台化运作为核心,打破传统服务的碎片化格局。该模式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算法,搭建统一的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硬件设备、服务主体与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部署智能感知终端,如生命体征监测床垫、毫米波雷达、智能药盒等,形成覆盖老年人居家环境的“无形监护网络”,实现全天候无感化数据采集。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支持多源异构数据的标准化接入与实时处理,确保健康监测、行为分析、服务请求等信息的高效流转。在此基础上,建立服务对象的数字画像系统,整合生理指标、生活习惯、社交频率、照护历史等多维度数据,为个性化服务匹配与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推动照护服务由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

当系统检测到异常健康信号或接收到紧急呼叫时,自动启动分级响应预案,依据风险等级推送至家庭成员、社区网格员、家庭医生或急救中心,实现跨部门协同联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自动解析老年人语音或文本诉求,归类服务需求并生成工单,减少人工录入误差与响应延迟。服务执行过程通过移动端 APP 进行全流程追踪,护理人员签到、服务内容记录、家属反馈等环节均实现数字化留痕,提升服务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引入服务效能评估模型,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与回归算法对服务频次、满意度、健康改善度等指标进行动态评估,为服务优化提供量化依据,形成“监测—响应—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

为保障模式的可持续运行,需建立多方协同的治理架构与制度保障体系。依托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整合民政、卫健、医保、街道、社区及社会服务机构资源,明确数据权属、服务标准与责任边界,避免“技术孤岛”与“管理真空”。探索“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购买服务、补贴激励等方式引导科技企业参与平台建设与运维。制定智能照护服务的数据安全规范与隐私保护策略,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敏感信息的加密存储与授权访问。加强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训与心理适应引导,避免技术排斥现象。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居家照护的精准性与效率,更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形态,为实现“原居安老”目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四、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整合设计

在人工智能辅助的社区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模式中,党建引领发挥着核心统筹与组织整合作用,有效破解多元主体协同中的碎片化难题。基层党组织依托其政治优势和组织网络,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架构,将分散于民政、卫健、医保、街道、社区及社会组织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通过成立区域化养老服务联合党委或功能性党支部,建立跨部门议事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推动政策衔接、数据共享与服务标准统一。党组织主导制定智慧养老平台的数据管理规范与隐私保护制度,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合规运行,同时监督服务过程的公平性与可及性,防范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为智能照护体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治引领。

基层党组织作为“轴心力量”,负责顶层设计、资源调配与绩效评估,引导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支持社区居委会承担需求摸排与组织动员功能。专业医疗机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远程诊疗系统接入智能平台,实现健康数据的实时交互与分级诊疗联动。社会工作机构与志愿服务组织则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心理慰藉、生活帮扶等人文关怀服务,弥补技术照护的情感缺失。科技企业作为技术供给方,负责智能设备部署、平台运维与算法优化,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反馈迭代”的闭环。通过党建联席会议、项目共商共建等机制,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生态,提升整体服务供给的协同效应与可持续性。

在具体实施层面,党组织推动建立“红色网格 + 智能终端”融合管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若干服务单元,每个网格配备党员联络员与智能照护专员。党员骨干带头参与需求调研、技术培训与特殊困难老人结对帮扶,增强老年人对智能系统的信任与接受度。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设立智慧养老体验站,开展常态化数字素养培训,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党组织主导建立服务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满意度调查、居民议事会等形式收集意见建议,动态调整服务内容与算法参数,确保技术应用契合实际需求。这种以党建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导向的协同机制,不仅提升了资源整合效率,更强化了基层治理的凝聚力与执行力,为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居家照护模式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

五、智能照护服务模式的运行机制与实施保障

智能照护服务模式的高效运行依赖于一套集数据驱动、流程闭环与动态优化于一体的系统化机制。该机制以社区智慧养老平台为核心枢纽,整合物联网感知层、网络传输层、数据中台与应用服务层,实现从信息采集到决策执行的全链条自动化处理。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打通医疗健康档案、养老服务记录、社会保障信息等多源异构数据,构建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数字画像。基于机器学习模型对健康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系统可自动生成风险预警等级,并触发相应的干预预案,如自动推送健康建议、通知家庭医生随访或启动应急救援流程。服务工单的派发与执行依托智能调度算法,结合护理人员资质、地理位置与服务负载情况,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确保响应时效与服务质量的双重保障。

为确保模式的可持续实施,需构建多层次的制度与技术保障体系。在政策层面,应由地方政府出台智慧居家照护服务的专项指导意见,明确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规范、数据安全边界与隐私保护要求,制定服务准入标准与质量评估指标。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智能终端设备的普惠性配置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将远程监护、智能预警等服务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增强服务的可负担性。在技术安全方面,采用联邦学习、边缘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在保障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实现模型训练与分析,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引入区块链技术对服务过程中的关键操作进行时间戳存证,确保服务记录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提升监管透明度与公信力。

还应建立针对社区工作者、家庭医生、养老护理员的智能化服务能力培训体系,提升其对AI系统的操作熟练度与数据分析应用能力。鼓励高校与职业院校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培养既懂养老实务又具备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服务绩效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服务覆盖率、响应时长、用户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定期生成运行评估报告,为政策调整与系统优化提供依据。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投入,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服务迭代—制度完善”的良性循环,确保智能照护服务模式不仅具备技术先进性,更具备现实可行性与社会适应性,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

六、典型实践案例分析与服务效能评估

近年来,多个城市在人工智能辅助的社区居家照护领域开展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探索,为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上海市某区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构建智慧养老子系统,集成智能门磁、烟雾报警、跌倒监测雷达等物联网设备,覆盖辖区内高龄独居老人家庭。系统通过边缘计算实时分析行为数据,结合 AI 算法识别异常模式,一旦发现长时间无活动或夜间频繁走动等风险信号,自动推送预警至社区网格员与家属手机端,并联动家庭医生进行远程问诊或上门探访。该模式实现了对重点人群的全天候无感监护,试点区域老年人意外事件响应时间平均缩短 60% ,服务满意度达 92% 以上,有效缓解了基层人力不足的压力。

杭州市某街道则探索“党建 + 科技 + 服务”融合路径,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整合三甲医院、科技企业与社会组织资源,打造区域性智慧康养中心。平台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建立个性化健康档案,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实现语音交互式健康咨询,并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优化助医、助餐、心理疏导等服务的派单逻辑。系统对服务过程进行全流程数字化追踪,生成服务质量热力图与资源使用效率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该模式使服务覆盖率提升 45% ,重复性工作减少38% ,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员志愿者结对帮扶与数字反哺培训,有效降低了老年人的技术排斥感,增强了其使用智能系统的信心与能力。

服务效能评估:定量层面,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技术接受度、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合生存分析法评估智能预警对延缓失能进程的影响;定性层面,通过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收集老年人、家属及服务提供者的主观体验。综合评估表明,智能化照护模式在降低照护负担、提升健康管理水平和增强安全感方面成效显著,尤其在慢性病干预和应急响应场景中优势突出,但也存在数据孤岛尚未完全打通、算法偏见可能影响服务公平性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引入算法审计制度,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治理效能的双重提升。

结语

本文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