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周边林业资源保护的影响研究

作者

郭天泉 丁发林

永胜县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省丽江市 674200 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24

引言

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度与周边林业资源的健康走势相辅相成,林业资源的品质及可持续性维持水平探讨,科学合理的树种选择对之具有决定性意义,树种为林业生态系统的主导性组成,其适应性、抗逆性及生态功能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平衡的维持、水土保持能力的强弱乃至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本文分析了科学树种选择策略在湿地周边林业资源保护中的实施意义,为其他生态敏感区域的林业发展与生态恢复提供实际操作借鉴。

一、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与周边林业资源保护的关联

湿地与周边林业资源存在着密切的生态联系,湿地为周边林业资源输出了水源涵养与气候调节等生态效益,湿地得以借助周边林业资源形成一道生态屏障,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采用经济及政策途径,实施补偿政策以惠及参与湿地保护的地区及遭受影响的群体,该补偿机制的实施对周边林业资源保护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从经济立场看,湿地生态补偿体系对周边林业资源的保护给予了资金支撑,资源资金将服务于林业资源的培育、保养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缓解生态保护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周边林业资源保护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树种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周边林业资源保护因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而获得资金及政策层面的双重支持,树种挑选严格依照既定准则执行,从而提升林业资源的质量,恪守土壤适宜性种植树木及生态效益首位的指导原则,在湿地周边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树种。在干旱河谷带,可选用清香木、锥连栎等阳性、耐旱的树种,清香木对光照的偏好明显,倾向温暖气候带,理想生长温度为 20 至 28 摄氏度,本物种成熟个体的低温耐受极限可达 -10% ,该区域适宜生长繁衍;锥连栎对海拔 1000 至 2600 米的山地及松林环境表现出高度适应性,适应干燥酷热气候的生长期,筛选合适的树木资源,促进湿地周边森林生态资源的存续及生长发育水平,加强其生态功能的实施。

(二)提高林业资源的管护水平

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带来的资金可以用于林业资源的日常管护工作,构建专业养护组织、添置必要的保养工具等,执行湿地周边森林资源周期性巡检的是专业养护小组,敏捷捕捉并处置非法砍伐、火灾隐患、病虫害等情形,实现湿地周边林业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保障。补偿机制还能推动林业资源管护技术的提升,采纳前沿的养护技术与模式,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实施,采用无人机手段对林业资源执行检测,即时掌握林业资源增长与破坏的实际数据,作为决策依据的科学资料佐证,金沙江与程海流域造林项目的实施背景分析前沿,资金投入全面有力,采用高端技术对苗木培育及后续养护进行优化,提升造林效果与树木成长质量的双向提升。

三、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在周边林业资源保护中面临的挑战

(一)补偿标准不合理

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设定出现设定上的失衡现象,补偿标准的不合理性体现在其过低的补偿与过高的补偿现象,目前补偿水平需进一步优化,现行补偿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居民在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经济损失,群众对保护林业资源的参与度将下降,甚至可能出现群众为追逐经济利益而破坏林业资源的情形。在诸多地域内,鉴于补偿金数额未能达到合理水平,当地群众可能会砍伐林木用于销售或开垦林地种植农作物,补偿标准过高则会增加财政负担,且可能引发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过高的补偿可能诱发部分地区形成对资金的过度依赖,缺少积极守护林业资源的内在驱动力,对林业资源的长期性维护不利。

(二)资金来源单一

资金支持湿地生态补偿的主要渠道为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来源途径单一化趋势明显,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使得补偿资金的稳定性较差,受政府财政状况波动影响较大,面临财政压力的阶段,财政资助可能缩水,对林业资源保护常规工作形成阻碍。单一的资金来源也限制了补偿资金的规模,大规模林业资源保护面临资金规模的瓶颈,在金沙江流域及程海区域实施绿化工程时,面对沉重的建设压力,对苗木的采购量需求巨大,对资金需求达到一定规模上限,单一的资金来源可能会导致项目进度受到影响。

四、优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以提升周边林业资源保护成效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构建一套精准的赔偿准则制订模式,全面审视湿地及周边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地方经济实力及民众的损失,实施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实施手册,对湿地与周边林业资源进行生态价值的计量分析,基于此制定补偿方案,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补偿标准,按周期对补偿规范进行审视与修订,维持补偿准则的合理性及适应性,针对多样化的湿地及其周边林业资源分布进行分析,应实施区别化的补偿机制,针对实际生态保护需求制定实施路径。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非仅政府财政补助,实施湿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筹集策略,实施生态补偿计划,推动社会资源、企业投入及个人参与捐赠资助;倡导受益地区实施湿地保护区横向生态补偿计划,实现区域间利益互补与和谐;探讨市场化补偿机制的拓展,- 采用碳汇与生态产品认证补偿手段以拓宽资金来源,增加补偿资金的资金筹集途径多元化,针对金沙江流域及程海流域植被恢复活动而言,适宜考虑引入企业共同助力,企业对林业资源保护项目实施资金与技术支持,实现相应的生态及经济效益的产出,达成多主体共赢的合作愿景。

结论

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周边林业资源的保护作用明显,促进树种选择科学化、提升林业资源养护效果、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及参与积极性,实施此机制面临补偿标准不当、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监督与评估的困境,落实制定合理的补偿规范、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价体系等路径,对湿地生态补偿体系实施优化调整,增进周边林业资源保护的实施成效。在金沙江及程海流域的植树造林工程实施阶段,应充分挖掘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潜力,实行湿地与周边森林资源保护的协同保护模式,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综合最大化与优化,不断推进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探讨与实施检验,持续进行机制升级,增强对林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 孙博 . 基于 PSR 模型的朱鹮栖息湿地生态补偿政策效果评估[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 2025, 38 (04): 19-25+43 .

[2] 顾予萌 .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检视与路径探索 [J]. 湿地科学与管理 , 2025, 21 (03): 85-89.

[3] 杨华侨 , 丁文儒 . 对完善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 [J].中国果业信息 , 2025, 42 (06): 109-111.

作者简介:郭天泉(1975.5),男,汉族,云南丽江永胜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 :林业资源管理,湿地保;丁发林(1987.5),男,汉族助理研究员, 硕士,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