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育人功能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朱喆

广西师范大学人事处 广西桂林 541004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将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是综合性育人平台。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将学生社区打造为 “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并强调通过体育活动等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文件指出:“统筹推进学生社区、网络空间、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1] ”在此背景下,体育育人作为“五育并举”的关键环节,既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对塑造学生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 [2]。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这一新型育人场域中,体育能够通过个专业设施、教育活动、社交互动等多维路径,实现从单一健身功能向综合育人功能的拓展[3],基于此,准确把握“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育人功能的定位、实现困境与优化路径,对全方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育人功能的定位

教育部司2022 年版本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指南》明确要求在社区内设置体育活动专区,组织常态化体育赛事,并将体育参与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大学生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进行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活动并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意味着学生社区的体育场域不仅是物理锻炼空间,也是身心发展空间,更是体育教育、社交互动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交织的育人空间,学生在社区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成长和影响更加综合、直接而持久。由此可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新时代体育育人的新场域,其体育功能定位突破了传统运动空间的单一属性,实现从物理锻炼空间到身心发展空间的功能跃升,具备“以体铸魂、技能提升、文化浸润、心理调适”四个维度的体育育人功能。

(一)以体铸魂功能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新时代体育育人的重要载体,其“以体铸魂”功能对青年价值观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到“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5],深刻揭示了体育在认知发展、情感调节和意志培养方面的多维价值。“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体育空间重构、育人机制创新、体育活动多元化等手段,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成效,契合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发展要求 [6]。另外,社区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兼具规范性与感染力,邀请奥运冠军、体育名师等育人主体常态化进驻社区,通过体育大讲堂、冠军面对面等活动,以鲜活案例阐释体育精神内涵,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体育现象,在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深化价值认同。

(二)体育技能培养与体质提升功能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系统化、多层次的体育育人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与体质水平。在技能培养方面,通过在社区建篮球、网球、排球、羽毛球及乒乓球运动场,打造“5 分钟健身圈”[7],同时社区配备专业的体育指导教师,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与活动,如篮球、足球、瑜伽、武术等,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的项目,从而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体育技能。另外,社区还可以组织各类体育竞赛和活动,让学生下楼就可以参加比赛,促使他们在参与体育赛事活动中不断提高体育技能水平。鼓励学生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有助于带动学生体质的提升。

(三)压力疏导与情绪管理功能

“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组织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减压渠道 , 充分发挥“以体强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固本作用。现有研究表明,30 分钟有氧运动后健康受试者纹状多巴胺的释放量有所增加[ ],如跑步者的多巴胺能激活与“跑者高潮”显著相关,由此可以推断,“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便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运动锻炼,对其压力疏导与情绪管理有一定帮助 [9]。临近期末及新学期开学阶段,学生呈现显著焦虑倾向,因复习压力疏于到体育场馆运动;“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学习生活动线节点,具备提供碎片化轻量运动的便捷性,学生复习回宿舍途中参与短时团体微运动,可有效缓解焦虑。

(四)体育社交与文化浸润功能

“一站式” 学生社区依托体育设施与活动构建社交平台,同时以文化浸润助力学生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发挥体育社交功能”要求,社区通过组织团队赛事、兴趣社团及跨专业活动,搭建日常互动协作平台,促进同伴关系与集体归属感;借体育空间开放共享属性打破学科壁垒,在运动中培养规则意识与礼仪规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另外,引入武术、龙狮等传统运动项目,以项目创新推动文化传承融合,增强文化认同。

上述体育育人功能以以体铸魂为核心,技能培养、心理调适、文化浸润分别提供实践支撑、发展保障与价值升华。“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空间与机制创新,将体育教育融入生活场景,使运动空间兼具价值塑造、技能提升、心理疏导与文化传承的复合功能。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落实体育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在此场域内体育育人功能实现的情况,笔者在所在学校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面向学生发放了 210 份问卷,并且面对面与 20 位学生和 10 位辅导员开展访谈,发现体育育人功能实现在体育设施、体育教育、体育社交、体育运动对心理调试干预方面正面临如下多重现实挑战,制约着体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一)体育设施困境:空间认知偏差与资源配置失衡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在体育设施建设中面临双重结构性矛盾:空间认知偏差导致功能定位错位,资源配置失衡加剧供需错配。一方面,是学生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认知存在偏差, 40% 的学生对 “一站式” 学生社区的认知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深入了解,侧面说明宣传内容的

深度、吸引力或触达方式有待优化。在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认为一站式学生社区主要用于学习或开展党日活动等,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在生活、运动等多元化方面的功能了解并不多,这种单一的认知导致了体育设施在社区中的存在感较低,学生对其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设施的资源配置也存在失衡现象,无法向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资源,尽管许多高校已经配备了如羽毛球场地、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但这些设施的配置往往存在不足,如设施老化、功能单一、维护不及时等,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运动需求。此外,一些高校学生社区体育设施在空间布局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场地划分不明确、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相互干扰等,这进一步影响了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户外的场地更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在学生社区当中没有划分一定的室内专业运动场所,这对于学生的

持续运动习惯养成也有一定阻碍。

(二)体育教育困境:技能培养供需错位与参与内驱力不足

在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在学生社区开展体育运动中表示“缺乏指导”占到 58.95% ,占比最高,这也说明了高校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虽配备了体育设施,但缺乏专业人员现场指导,也容易导致设施利用率低且学生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以健身操为例,学生们跟着网络视频学习,看似动作标准整齐,但可能发力点错误、动作幅度不到位,这些问题不仅导致训练无法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从目前的研究数据来看,高校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堪忧,在大学每年对所有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中,尽管一些项目的及格标准有所下降,但体测结果仍不理想,而且也出现了学生为了逃避体测而出现其他求代测、替考等不良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既有学生不愿意锻炼的原因,同时也是高校对体测不重视或者体育教学设置不合理有关 [

(三)体育社交困境:虚实社交阻滞与体育文化渲染不足

根据“日常运动社交情况”数据调查发现, 46.32% 的学生选择与 2-5 个朋友或同学运动, 40% 倾向个人运动,仅 13.68% 参与五人以上集体运动,反映学生运动社交呈现熟人小圈层依赖的特征。这一现象在网络社交泛化与“社恐”蔓延背景下更为突出,导致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社交功能面临线上热线下冷的问题。体育本应承载的协作、沟通等社交价值被持续消解,一方面是学生更依赖熟人社交网络,形成固定“运动搭子”,催生“圈层固化”与“陌生人互动失效”问题。尽管 32.63% 的学生将“社交互动”为运动目的,但现实中因过度聚焦熟悉运动项目,陌生社交场景参与不足,制约体育社交功能的拓展。除此之外,体育文化渲染对学生的浸润作用不足,一方面,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吸引力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体育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缺失 [11]。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文化氛围营造也存在不足,体育文化展览、体育名人讲座等活动稀缺,学生对体育历史、精神及多元体育形式认知有限。

(四)体育调试心理困境:体育运动和心理调节协同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目前的空间区域中,大多还是出现运动归体育,心理归咨询的情况出现,两个区域协同性目前较差,负责群体关注的内容也不一致,体育教师关注技能达标率,心理教师聚焦焦虑、抑郁等显性症状,双方缺乏协同目标与协作流程。另一方面是当前运动数据与心理量表没有同步采集,无法识别特殊需求学生的运动偏好,所以难以实现通过运动赋能特殊需求学生的心理调试。目前,“一站式”学生社区在发挥数据驱动的体育心理赋能大多还在经验层面,运动干预与心理服务在目标设定、实施路径、效果评估上是有差异,削弱了体育育人的全员覆盖性与长效影响力。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结合学生需求,构建智能共享健身房

提升学生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功能认知,应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另一方面在建设前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区的需求,再搭建智能共享健身房,实现学生社区的空间价值重构与资源精准供给。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在 2025 年两会提到的“体重管理年”火起来之后,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体重管理也开始重视起来,因此“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置共享健身房时需融合运动与社交功能,设置减脂主题、肌肉训练、康复拉伸等功能区,配备智能镜面系统同步显示运动数据与课程指导,使健身过程兼具科技感与趣味性,同时引用智能共享运营技术,推行分时租赁和会员制,学生可通过小程序预约时段并共享运动装备,避免因使用时间冲突削弱运动积极性。

(二)引入体育专业师资和师范生志愿者,赋能学生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为解决“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功能区缺乏专业指导这一困境,一方面是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大学体育老师进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形成体育师生联合指导的模式,专业教师定期开展运动原理、科学锻炼方法等讲座培训,体育师范生提供一对一动作指导、训练计划制定等服务,实现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与社区学生体育技能强化的双向赋能。同时,增加趣味性活动,如背靠背运球、跳绳接龙等,搭配运动积分奖励、实用奖品激励机制,并在活动中科普锻炼知识,讲解运动对身心发展的益处,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运动乐趣,推动从“被动参与”向“主动热爱”转变,破解参与动力不足难题。

(三)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增强“一站式”学生社区体育活动实效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线上通过学生社群发布文化节预告,开展我最想看的体育展览主题投票,吸引学生参与策划;在学校各新媒渠道开设体育文化知识云课堂,每日推送体育历史故事、赛事趣闻,同步开启线上知识竞赛,学生可通过社群答题赚取积分,赢取运动手环、健身卡等奖励[12]。学校新媒体发起“寻找运动搭子”活动,通过线上随机组队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趣味运动、线下协作破冰,让学生在体育文化浸润中拓展社交圈;线下组织观看 NBA 总决赛、世界杯等热门赛事及体育电影,以沉浸式体验增强体育文化感染力,借共同兴趣拓宽交际圈。

(四)用空间融合与数据联动实现体心协同干预

通过运动和心理协同丰富育人方式。在心理咨询区设置运动疗愈角,定期开展减压操或者八段锦,心理教师开展团体辅导游戏;同时,通过AI 辅导员、“一站式”学生社区、学工系统等数据平台,开展大数据分析,预判并自动为焦虑值偏高学生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反馈到辅导员处,由辅导员邀请该学生群体参与到社区体育运动,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自动匹配运动建议。另外,组建由体育教师、心理教师、运动康复师构成的导师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设运动心理调节微课程,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和心理疏导的双轨方案,将运动干预深度融入心理服务场景,实现从被动干预到主动关怀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2. 高峰 , 邓捷 . 体育的价值观塑造功能及其“大思政课”实现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11):116-123.DOI:10.16580/j.sxlljydk.2024.11.019.

3. 叶煜,欧宇铭 . 管理与育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范畴锚定、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J]. 教育研讨,2024(12):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