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难题及智能化对策研究
李孝国
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安全保障处 贵州贵阳 550009
1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概述
1.1 伺服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主要由伺服驱动装置、伺服电动机、反馈装置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控制器根据数控系统发出的指令信号,经过处理后驱动伺服电动机运转,伺服电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机床坐标轴运动。同时,反馈装置实时检测机床坐标轴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将其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与指令信号的差值,不断调整伺服电动机的输出,以实现对机床坐标轴运动的精确控制。
1.2 伺服系统在数控机床中的重要性
伺服系统是数控机床实现高精度、高速度加工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机床坐标轴的定位精度、跟踪精度和速度响应特性。高精度的伺服系统能够保证机床在加工过程中,刀具精确地按照预定轨迹运动,从而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零件。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对于一些复杂零部件的加工,要求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能够实现亚微米级的定位精度和高速的进给速度,以满足零件的高精度和高效率加工需求。如果伺服系统出现故障,机床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将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加工出的零件不合格,甚至损坏机床设备。
2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难题分析
2.1 故障机理复杂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其故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相互耦合作用导致的。例如,机械部件的磨损可能会引起振动,进而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电气系统的故障也可能导致机械部件承受异常载荷,加速机械部件的损坏。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准确判断故障是由单一因素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以伺服电动机过热故障为例,可能是由于电动机本身绕组短路、过载运行、散热不良,也可能是由于机械负载过大、传动系统卡死等原因导致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增加了故障诊断的难度。
2.2 信号特征提取困难
在数控机床运行过程中,伺服系统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如电磁干扰、机械振动噪声等。这些噪声会混入伺服系统的运行信号中,导致信号失真,使信号特征难以准确提取。例如,在工业环境中,周围的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伺服系统的电流、电压信号产生干扰,使得采集到的信号中包含大量的噪声成分,影响对信号特征的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加工车间,多种设备同时运行,电磁环境复杂,噪声干扰问题更加突出。
2.3 诊断模型适应性不足
数控机床在不同的加工工况下,伺服系统的运行参数和工作状态会发生较大变化。例如,在粗加工和精加工时,机床的切削力、进给速度、主轴转速等参数不同,伺服系统的负载特性也不同。传统的故障诊断模型往往是基于特定工况下的数据建立的,当工况发生变化时,模型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诊断结果不准确。以基于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模型为例,如果模型是在某一特定切削参数下进行训练的,当切削参数改变后,输入模型的数据特征发生变化,模型可能无法准确识别故障,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
3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的智能化对策
3.1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方法
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自学习能力,能够对复杂的故障模式进行有效识别。在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中,常用的神经网络有BP 神经网络、RBF 神经网络等。以BP 神经网络为例,它通过对大量故障样本数据的学习,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建立故障特征与故障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在实际诊断时,将采集到的伺服系统运行数据输入训练好的BP 神经网络,网络经过计算输出对应的故障类型。
3.2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通过在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中安装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如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可以获取系统不同方面的运行信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将这些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
3.3 远程智能诊断系统构建
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数控机床伺服系统中部署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系统的运行数据,如电流、电压、温度、振动等信息。这些数据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如WiFi、蓝牙、NB-IoT 等)传输到远程服务器。例如,通过在伺服电动机上安装温度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温度和振动数据通过NB-IoT 模块发送到云服务器。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数据采集与传输实现了对数控机床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为远程智能诊断提供了数据基础。同时,这种方式不受地域限制,能够方便地对分布在不同地点的数控机床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
4 智能化故障诊断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与数据采集
某机械制造企业拥有多台数控机床,其中一台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在近期出现了加工精度下降的问题。为了诊断故障原因,企业采用了智能化故障诊断方案。首先,在该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中安装了振动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电流和温度数据。同时,记录机床的加工参数,如切削力、进给速度、主轴转速等。在一段时间内,共采集了 2 组运行数据,其中包含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数据和出现加工精度下降问题时的数据。
4.2 智能化诊断方法应用过程
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云端智能诊断平台。平台首先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对振动、电流和温度数据进行融合分析。通过 D-S 证据理论,将不同传感器数据的信任度进行合成,初步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故障。然后,将融合后的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BP 神经网络模型中,该模型经过对大量历史故障样本数据的学习,能够根据输入数据判断出伺服系统的故障类型。在本次诊断中,BP 神经网络输出的结果显示可能存在丝杠螺母副磨损的故障。为了进一步验证诊断结果,平台调用专家系统,将故障现象和BP 神经网络的诊断结果输入专家系统。
4.3 诊断结果验证与效果评估
根据智能化诊断平台给出的诊断结果,维修人员对数控机床的丝杠螺母副进行了检查。经过拆卸和测量,发现丝杠螺母副的磨损情况与诊断结果一致,螺母与丝杠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大。维修人员更换了磨损的丝杠螺母副,并对机床进行了调试和校准。重新加工零件后,机床的加工精度恢复正常,验证了智能化故障诊断方法的准确性。通过本次案例,评估智能化故障诊断系统的效果。在诊断时间方面,从数据采集到得出诊断结果,整个过程仅耗时15 分钟,相比传统的人工诊断方法,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伺服系统故障诊断面临着故障机理复杂、信号特征提取困难、诊断模型适应性不足等诸多难题。通过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方法(如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支持向量机等)、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以及构建远程智能诊断系统等智能化对策,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效率和适应性。从实际案例分析来看,智能化故障诊断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出伺服系统故障,为维修人员提供可靠的诊断结果和维修建议。
参考文献:
[1]史卫朝,王丽洁,徐德凯.基于华中数控系统的CJK6032A 数控车床升级改造[J].机械工程师,2015(6):14−16.
[2]卢 卓.HNC-818A 数控系统在数控车床改造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21(4):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