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顺应高考改革要求,构建科学高效课堂

作者

王军

淮安市车桥中学 223221

虽然高考制度已经进行了变革,新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优化,但是在高中教育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转变、教学方法依然落后, 尤其是在农村高中, 这种情况更为严重。面临师资结构老化、教学设备更新滞后等现实困境,课堂仍以教师 课堂互动频率较低。也因此需要学校肩负起改革的重任,带领教师以新高考为导 代考 举措等方 面进行创新,满足新高考新要求,为学生的成才成人提供强有力的课堂阵地保证。 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高考新要求的具体体现

自2021 年起,江苏省全面实施“3+1+2”新高考模式,强调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融合,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因忽视学生主体性,难以适应新高考对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的考察要求。与新高考制度相伴生的是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观念重塑,尤其是教育公平观、学生发展观、人才质量观的转轨,呼唤我国基础教育新形态的形成。作为落实新高考关键的高中学校课堂教学,需要及时转变,能按照新高考的新要求,对学校、教师、资源、方法、模式、评价等进行变革。新高考对高中课堂教学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变革

传统高中学科教学的最核心目标是增强学生做题得分能力,甚至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不考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应用情况,这一点在应试教育时期的高考试题上有重大体现。根据新高考的考核要求,需要教师抛弃以高考分数为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唯一标准的桎梏,纵观高考试卷的题目,书本上知识的教条应用少之又少,更多是对学生生活、人生、观念、思维的考察,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些就是新时期高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政治学科的高考试卷,不再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更多提供学生现实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能加入自己的思考,能体现学生价值观、理念等元素,这对学生是全方位的考察。

(二)教学关系的重塑

传统高中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较少互动,也因此学生不愿意思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新要求, 试卷中的题目需要学生整合思考,也设置了大量开放性的题目等,这些都体现了以 课堂身份,将学生定位为课堂主体,教师为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多开展分层教 更多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自由与空间。如物理学科教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 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思考完成后,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充当“小先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见解讲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评价的优化

传统高中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考试的分数,较少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课堂听课过程中的表现等元素进行评价对象,而且评价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但是新高考更加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学科思维、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学习素养等元素的评价,需要学生会反思、能请教,这些都要求教师能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效全部纳入评价范围,还要在教师专业性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数学学科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布置作业,学生在线思考,完成作业,教师可以在线观察、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最终的答案,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对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

(四)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采取的教学举措是知识灌输,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点、完成大量的练习,学生的学 高考的要求下,需要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能根据各学科特 能利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正是因为新高考的这些特征,需要教师在教学举措上要丰富,尤其是 的课堂小实验、政治学科的主题演讲、语文学科的课后实践等,这些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平台。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

(一)课堂改革理念落实深度不足

在新高考背景下,一些教师难以适应,尤其是教育理念上,无法跟上新高考的新要求。个别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形式转变但内核保守”现象,虽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但在分层教学、差异化设计等关键环节仍受限于固有思维,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理念理解停留在操作层面,未能实现从教学观念到行为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导致教学改革成效与预期存在差距。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存在害怕的心理,害怕因为教学举措不当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害怕新高考要求多而不能全面掌握,害怕因为新高考要求引入的更多现代化教学技术等。从而使得教师在落实新高考新要求的时候,存在打折变通的情形,无法通过新高考来指引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发展。

(二)学生主体性激发机制不完善

当前,课堂改革中“以学定教”的理念尚未充分落地,具体表现为学生问题意识薄弱,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学习内驱力未被有效激活,部分学生存在被动学习倾向;创造性表达与协作学习的平台缺失,课堂互动仍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未得到充分彰显。更重要的是教师较少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不给学生构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平台,甚至会因为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打断提问而不悦,久而久之新高考最为关键的要求以生为本不能落到实处。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激发机制不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关的教学制度,没有将转变课堂教学关系纳入到教师考核范围,没有为学生发声提供合适的渠道,从而导致教师不愿意“放权”,学生不会“主导”。

(三)教学举措的创新性不强

新高考对教师最大的要求是教学举措的创新,不再固守于照本宣科、题海战术等教学模式中,而是能多采取学生喜欢的、有助于学科教学的、能满足新高考新要求的教学举措。但是在现实中,教学举措科学性不强、创新度不够,分层教学实践呈现"碎片化"特征,仅在部分课型或教学环节中实施差异化设计,未形成从教学目标分层;从教学活动设计、学习资源匹配到评价反馈的全流程闭环体系没有建立,课堂结构的系统性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分层教学的精准性与持续性有待提升等。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得不到外部支持,包括学校较少组织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教师自身也缺少学习的动力,或者没有学习的渠道。这都将影响到课堂教学举措的创新,使得新高考新要求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三、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一)革新教育理念,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

革新教育理念是推动教师主动按照新高考要求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革新了,才会遵循高考新的原则要求,才能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教师教育理念的革新,需要学校主动介入,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向教师传递新高考的呼声与要求,阐述新高考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将教师主动适应新高考新要求纳入到评价范围,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作为学校听课说课的重点对象。从而通过持续性的宣传、要求,推动教师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正是因为教师教育理念革新了,对新高考提出的各种教学原则也才会主动适用,具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生本性的教育理念,构建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活动需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将能转变课堂教学关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推动者和指导者,也因此学生会主动思考、开拓创新,这也是当前新高考试卷对学生素养的重点考察内容。

其次是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新高考对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注重构建现代化的教学软硬件支持体系,教师要注重在学科教学应用数字化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可以自动生成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线互动,可以广泛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实现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随着“双减”要求的持续深化,新高考在这方面有着重大的体现,单纯依靠知识灌输、题海战术,已经难以满足新高考要求,而高科技的应用,为构建了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提供支持。

最后是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构建趣味多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风格,联系现实生活,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趣味教学方式。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教学。在这个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教学课堂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支持,才能带给学生美好的学习体验,高考也不再“恐怖”,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改善教学环境,构建健康的教学关系

教学关系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主动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关系需要转变,学生要能成为课堂当仁不让的主角,教师要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为了实现这一课堂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注重改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举措。

首先要允许学生发声,并且为学生发声创造机会。教师要能在课堂上多设置需要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思考之后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讲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赞许 ,即使回答的不够准确,也要予以肯定,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关键驱动 大量对社会现实的看法观点,考察学生独立思考、个性思考的思维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能为学 适的热点事件,鼓励学生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去分析。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且进行表扬,以持续激发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

其次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会思考是新高考的重点考察要求,新高考试卷中的题目很难是学生日常练习中做过的题目,大多比较新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使文科类的试卷题目,也需要学生开动自己的学科思维,能对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组,对掌握的解题方法进行整合。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契机,既要为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也要适当留白,还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再被禁锢,不仅敢思考,而且会思考。

最后要优化课堂教学秩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不要为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在不破坏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听课的 自己的疑惑, 可以对教师的观点进行反驳,可以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的上课语言也不能刻板, 味性的语言,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小故事,组织开展合适的课堂小实验等,目的 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更容易放松自己紧张的心理,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畅所欲言,这也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路径。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环境布局上做文章,张贴一些鼓励学生积极表现的宣传画等,以环境来感染学生。

(三)优化教学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新高考也主张把评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纵观新高考各学科的试卷题目,对学生的考察不仅围绕最终的答案,也考察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做题的态度、习惯等事项。为此,高中教师应不断优化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丰富评价主体,发挥教师、同学及自身在评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要发挥专业性评价作用,重点对学生专业知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习惯等内容进行专业性的评价。学生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在学习和做题过程中发现同学的优点,以及自己的不足,进而在取长补短中实现班级学生的整体进步,这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其次要实施过程性评价。避免“唯结果论”,要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都纳入到评价范围,如听课时候的态度、回答问题时候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思路、对开放性作业的探究等。这样才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进而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发现学生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此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举措,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以适应新高考对学生的考察要求。

最后要创新评价方法,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将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建立评价档案,助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也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高考对学生的考察要求,制定评价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生成性人工智能的作用,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价方案,这既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也能提高评价方案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新高考为学校的办学路径、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重点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专业知识的增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全新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关系等要求为指引,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课堂。针对具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如课堂改革理念落实深度不足、学生主体性激发机制不完善、教学举措的创新性不强等, 和教师采取强有力的教学举措,特别是要革新教育理念,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构建健康的教学关系,优化教学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志权.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策略研究[J].高考,2024(31):3-5.

[2]王永辉.浅论高中校长如何推动新高考下的深度课堂教学[J].名师在线(中英文),

[3]黄柳芬.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高考,2024(18):6-8.

[4]魏良勇.研究新高考动态,反思新课堂教学——基于 2023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英语试卷分析[J].新世纪智能,2024(A0): 26-29.

[5]周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15):41-43.

注:本文为淮 安 市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 2021GZZX33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