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评价

作者

万舒淇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小学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评价不仅是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科学的教学评价应聚焦知 既要关注当下学习成效的检测,也要着眼长远发展的促进。小学语文高年 7 训练 形成文化认知的关键期,其阅读教学评价的改革直接关系教育高质量发展。多年来,虽然评价改革不断深入,但 基层实践中,过度依赖考试分数、忽视过程性评价、缺乏跨学科视角等问题仍然突出。

一、现有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一)评价维度的局限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学生能准确复述文章主旨,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能识记并使用生字词,却无法将阅读所得转化为 解决方案 课堂提问中,学生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生怕出错而不敢发表个人见解。这 体系过于单一的直接结果[2]。当前的评价重视知识考核,强调对文本细节的记忆和 情感态度的体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反思。以统一标准为导向的 的阅读兴趣,更压抑他们的个性化表达和文化认同。

(二)评价方法的单一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的评价方式多停留在选择题、填空题、画线题等机械性任务上。每次单元测验,教师面对一张张雷同的试卷,只能通过分数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却无法了解学生课后的阅读习惯和课堂中的思维过程。一些学生可能因课堂发言积极、课外阅读广泛而展现出强大的阅读能力,但试卷分数却未能反映出这些能力;另一些学生通过训练应试技巧取得了高分,却缺乏真正的文本解读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过于依赖书面测试的方式,使阅读评价过度量化,学生的兴趣、情感、审美等无法得到科学记录。

(三) 评价体系的封闭性

在课堂上,学生对文章内容之外的知识常常表现出强烈兴趣, 比如在阅读《神奇的水》时提出关于水的物理特性的问题,或在学习《威尼斯 兴趣却被局限在语文学科的范围内,未能得到进一步引导。阅读 学思维的逻辑分析、科学领域的探究精神、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等 教师独自承担所有评价工作,学生自评与互评往往流于形式,家长的 简短评语。评价结果的反馈更是单薄而形式化,多以“优秀”“良好”或“需改进”概括,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具体指导。

二、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策略

(一)整合跨学科评价维度,构建多元指标体系

整合跨学科评价维度旨在突破单一的知识点考核,构建覆盖知识、能力和情感三大维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跨学科能力发展,强调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设计情境化任务,将语文学科与历史、科学、艺术等领域相融合,形成评价维度的多层次、多角度联动,助力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中提升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内容从单纯的文本解读拓展到背景知识整合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同时通过动态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创新表达,实现“学科内深挖”与“学科间融通”的双重目标[3]。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阅读评价为例,可以构建以下评价方案(如表1):

表1.跨学科评价维度的多元任务与实施设计表

具体实施步骤:

1. 每位学生领取个性化阅读护照,扉页可以创意装饰

2. 完成语文基础任务,获得“文学之星”印章

3. 查阅历史资料,完成历史背景梳理,获得“小小历史家”徽章

4. 搜集建筑图片,对比中西建筑特点,获得“艺术鉴赏家”徽章

5. 完成综合性大任务,如调查本地文化遗产,获得“文化守护者”勋章

这种评价模式可以将严肃的评价活动转化为有趣的收集任务;通过分级任务设计,让学生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自然融合,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达到了多元评价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护照中的完成情况,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家长也可以通过护照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参与评价过程。

(二)创新评价方法设计,实现多维度测评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评价过度依赖书面测试和分数量化,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尤其在思维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评估上存在不足。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创新评价方法应从评价类型、工具和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评价类型应分为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前者关注基本能力,后者侧重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等高阶素养。其次,评价工具应突破传统纸笔测试,采用学习档案、任务单和观察量表等多元化工具,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后,评价机制应建立“三段式”评价模式:课前预设目标,课中动态记录学习表现,课后整理数据并提供发展性建议。这种立体化的评价方式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其综合素质提升,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

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可以设计如下多维度评价方案(如表2):

表2.多维度测评的跨学科任务设计与实施方案

这种多维度评价设计突破了传统单一的书面测试模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全面记录学生在知识积累、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表现,为教学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形成协同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体系想要突破单一主体的局限,需要建立“三环联动”的多层次评价机制。构建以学科教师团队为核心环、学生自主评价为内环、家校联动评价为外环的多层次评价体系。 学科教师团队要定期开展跨学科评价研讨,制定融合性评价标准,实现评价视角的优势互 创新“评价达人”制度,培养学生制定评价细则、参与互评活动的能力,让评价过程成为 能 的重要途径。家校联动评价要突破传统的成绩单反馈模式,建立多渠道的评价对话机制,让家长从单纯的评价结果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观察者和成长的见证者。

在《故宫博物院》一课的教学中,“三环联动”评价机制可以这样开展:语文教师重点评价学生对故宫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表达;历史教师关注 生对明清历史背景的 度;美术教师评估学生对建筑艺术特色的审美感知;数学教师评价学生对建 结构的思维 生可以组建“小小导游团”,通过讲解展示、同伴互评的方式,展现对故宫文化的多维认知。教师可以设计 故宫探究之旅”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指导学生收集故宫相关资料,观察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思维发展[4]。各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可以设计如下(如图 1):

图 1.多主体协同的跨学科评价模型示意图

这种多元主体协同的评价机制有效突破了传统单一评价的局限,实现了评价的多维性和发展性。通过不同主体的深度参与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精准指导。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家校密切合作的重要平台,真正发挥了评价的育人功能。

(四)健全结果应用机制,促进评价改进提升

评价不应只是教学的终点,而应成为教学的驱动力,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化、多维度的评价引导学生深化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并在跨学科背景下拓展知识应用 广度与深度。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主题教学中,评价应不仅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 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精准的评价设计,可以将语文学 其他领域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应用,进而提升其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维度的评价方式,既能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评价设计可以围绕语文阅读核心和跨学科知识整合展开[5]。首先,在课堂阅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表达与核心观点,例如资源有限性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任务要求学生结合科学知识提出基于数据支撑的地球保护建议。这种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课文核心思想的把握,还评价其能否通过逻辑推导与学科联想,准确表述环保措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例如,学生在报告中需要结合科学课所学的“碳足迹”知识,分析日常行为如何影响环境,并提出改进措施,如减少塑料使用或推广绿色出行。

评价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分层设计:

第一层为基础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层为学科整合评价,考查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

第三层为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小组合作、任务完成中的表现。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成果展示,动态记录学生的能力表现,并将评价结果以清晰的反馈呈现给学生,指出其在文本理解、知识迁移和逻辑表达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教师根据整体评价数据,分析学生在跨学科能力上的薄弱点,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增加相关领域的知识引导或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跨学科任务。

三、结束语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对传统评价模式的优化,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探索。通过整合多元评价维度、创新评价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及健全结果应用机制,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到协同的全面升级。这种改革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迁移,更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学科间的融通,为学生打开了更加宽广的学习视野。未来,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以更精准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工具设计,助力语文教育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贤智, 彭茁. 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教学的主要困境与应对策略[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4,41(10):51-57.

[2] 柳惠娇.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J].语文建设,2024,(18):84.

[3] 李幼美.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4,(40):24-27.

[4] 孙海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教学评价探索[J].文科爱好者,2024,(04):217-219.

[5] 方芳枝.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2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