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回应性照护理念下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的创设优化与支持策略探索

作者

吴霞

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

托幼一体化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托儿所与幼儿园的界限,为 0-6 岁婴幼儿提供了连续、系统的教育服务。回应性照护理念作为该模式下的核心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以婴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积极的互动与支持,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需求。学习环境作为婴幼儿成长的重要载体,其创设质量直接影响回应性照护的实施效果。因此,探索回应性照护理念下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的创设优化与支持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回应性照护理念下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创设的意义

回应性照护理念下的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不仅是婴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更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 第三位老师” 。从婴幼儿发展特点来看,0-6 岁是大脑发育、语言发展、情感培养的关键期,连续、适宜的学习环境能为其提供稳定的成长支持。回应性的环境创设能让婴幼儿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增强其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更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

从托幼一体化教育实施角度而言,优质的学习环境能有效促进托儿所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减少婴幼儿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适应困难。例如,在环境创设中保持教育目标、活动形式的连贯性,能帮助婴幼儿平稳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同时,回应性的学习环境为教育者实施回应性照护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教育者能更精准地把握婴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二、当前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衔接不畅,缺乏连续性

部分托幼一体化机构在环境创设中,未能充分考虑托儿所与幼儿园阶段的连贯性,导致两个阶段的学习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托儿所环境多以温馨、舒适的生活照料为主,而幼儿园环境则更注重教育活动的开展,设施设备、活动区域的设置缺乏过渡与衔接。这种环境断层容易使婴幼儿在升学过渡阶段产生不适应,影响其学习与生活状态。

(二忽视个体差异,回应性不足

托幼一体化教育面对的是 0-6 岁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其发展水平和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但部分机构在学习环境创设中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例如,活动材料的投放未考虑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能力水平,环境布置也未体现对特殊需求婴幼儿的支持。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环境创设,使教育者难以实施有效的回应性照护,无法满足每个婴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环境互动性弱,限制主动探索

一些托幼一体化机构的学习环境过于注重观赏性和规范性,忽视了环境的互动功能。例如,墙面布置多为固定的装饰画,活动区域的设施设备缺乏可操作性和探索性,婴幼儿在环境中更多是被动接受,难以主动参与到环境互动中。这种单向的环境模式,不仅降低了婴幼儿的探索欲望,也减少了教育者与婴幼儿在环境中互动的机会,不利于回应性照护的实施。

三、回应性照护理念下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的创设优化路径

(一)构建连贯衔接的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学习环境创设的基础,应体现托幼一体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在整体规划上,可采用“ 梯度式” 空间设计,将 0-6 岁婴幼儿的活动区域按照年龄特点进行合理划分,同时设置过渡区域,促进不同年龄段环境的自然衔接。例如,托儿所阶段的空间以生活照料区、自由游戏区为主,布置柔软的地毯、低矮的家具;幼儿园阶段逐渐增加益智区、建构区等,设施高度和复杂度适当提升;过渡区域则融合两个阶段的环境元素,帮助婴幼儿适应新环境。

在空间细节上,保持核心环境元素的一致性,如统一的标识系统、熟悉的卡通形象等,增强婴幼儿对环境的认同感。同时,根据婴幼儿的成长规律,逐步调整空间功能,如随着婴幼儿年龄增长,适当扩大活动区域,增加合作性活动空间,满足其社会性发展需求。

(二)投放分层适宜的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是婴幼儿与环境互动的重要媒介,回应性的材料投放应兼顾年龄差异和个体需求。教育者可根据 0-6 岁婴幼儿的发展里程碑,将活动材料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挑战型三个层次。基础型材料适合低年龄段婴幼儿或能力较弱的婴幼儿,如柔软的积木、色彩鲜艳的绘本;拓展型材料针对中等发展水平的婴幼儿,如可拼接的玩具、简单的科学实验工具;挑战型材料则为能力较强的婴幼儿提供探索空间,如复杂的建构套装、创造性绘画材料。同时,材料投放应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教育者可根据婴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及时调整。

(三)营造温暖互动的人文氛围

人文氛围是回应性照护理念在环境创设中的集中体现,能让婴幼儿感受到关爱与支持。在环境布置上,融入婴幼儿的作品和生活痕迹,如展示婴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张贴他们的生活照片等,让婴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同时,设置情感表达区域,如“ 心情角” ,提供不同表情的卡片,让婴幼儿通过选择卡片表达自己的情绪,教育者可根据婴幼儿的情绪表达及时给予回应与安抚。

四、回应性照护理念下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创设的支持策略

(一)建立跨阶段教研团队,保障环境创设的连贯性

托幼一体化机构应建立由托儿所教师、幼儿园教师、保育员等组成的跨阶段教研团队,共同参与学习环境创设的规划与实施。教研团队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分析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发展需求,制定连贯的环境创设目标和方案。例如,在学期初共同设计年度环境创设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和衔接要点;在婴幼儿升学过渡前,组织两个阶段的教师交流婴幼儿的发展情况,根据个体特点调整环境布置,确保环境衔接的顺畅性。

(二)加强教师回应性照护能力培训,提升环境互动质量

教师是回应性照护的实施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习环境的回应性。机构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其观察、解读和回应婴幼儿需求的能力。培训内容可包括婴幼儿发展心理学、回应性照护技巧、环境互动策略等。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让教师学会在环境中捕捉婴幼儿的需求信号,如通过婴幼儿的表情、动作判断其情绪状态和探索需求,并及时调整环境或提供支持。例如,当发现婴幼儿对某个活动材料失去兴趣时,教师能及时更换材料或引导其发现材料的新玩法,增强环境的互动性。

五、结论

回应性照护理念为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优化学习环境是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提升托幼一体化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托幼一体化学习环境创设存在的衔接不畅、回应性不足、互动性弱等问题,制约了回应性照护的实施效果。通过构建连贯衔接的空间布局、投放分层适宜的活动材料、营造温暖互动的人文氛围,可有效优化学习环境;而建立跨阶段教研团队、加强教师能力培训、构建家园共育机制等支持策略,则能为环境创设的持续优化提供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托幼一体化机构应始终以婴幼儿的需求为核心,不断探索与完善学习环境创设策略,让回应性照护理念真正融入环境的每一个角落,为0-6 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艳,詹雯琪,马思思等,儿童早期教育“ 托幼一体化” 的国际向度及本土镜鉴山,[J]学前教育研究,2024,No.328(04):15-27.

[2]李享真,21 世纪以来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基于对 2001-2021 年研究文献的计量和内容分析山,[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3 ,No.145(01):106-109.

[3]刘林娇,龚超,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新校园(上旬),2024(12):91-92.

[4]杨梦琪,唐林兰,民办幼儿园托幼一体化的托班现状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3(24):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