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任鹏飞
泉州市第五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概述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这种教学法强调将历史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供设计问题的素材。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关于“ 鸦片战争” 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鸦片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鸦片贸易引起的吗?” 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对鸦片战争原因的常规认知,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中英两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问题导向教学法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问题导向教学法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锻炼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而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如“ 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历史会怎样发展?”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中“ 新航路开辟” 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提出“ 新航路开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们纷纷查阅资料,从欧洲当时的经济发展、宗教因素、航海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时空观念等多个方面。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这些能力。
在学习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教师可以提出“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这种演变体现了怎样的趋势?”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梳理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培养了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在梳理过程中,学生也建立了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从而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一内容时,教师提出“ 不同地区的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请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例进行说明。” 学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会主动去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分析不同地区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融合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独立获取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不合理
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有些问题过于简单,如“ 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这样的问题缺乏启发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有些问题则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如“ 如何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和回答这样的问题存在较大困难,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二)课堂组织管理不到位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课堂中,学生需要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活动。但有些教师在课堂组织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例如,在小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缺乏有效的组织,学生各说各的,无法达成共识;有些教师对讨论时间把控不当,导致讨论时间过长或过短,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但有些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受阻。例如,当学生在分析“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时,只从表面的税收问题进行分析,而没有深入到英国殖民统治与北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等深层次原因,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四、问题导向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问题设计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基础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有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为例,教师可以先设计基础问题“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然后设计拓展性问题“ 民族交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表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民族交融这一历史现象。
(二)加强课堂组织管理
教师要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确保小组讨论等活动有序进行。在小组讨论前,教师要明确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教师要合理把控讨论时间,在讨论过程中适时进行巡视和指导,确保讨论的方向正确。
例如,在讨论“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引导;当讨论时间接近尾声时,提醒小组进行总结。
(三)强化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及时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比如,当学生在分析“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时,只关注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罗斯福新政与之前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在干预的程度和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结语
问题导向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促进自主学习。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优化问题设计、加强课堂组织管理和强化对学生的引导等策略来加以解决。只有不断地优化问题导向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历史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博.以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研究——以“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4,(22):67-69+73.
[2]李蜻蜓,张国强,孙炳山.基于问题导向的深度学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06):47-50.
[3]范明.基于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问题导向教学[J].启迪与智慧(中),2021,(03):2.
[4]李理.高中历史“ 以问题为导向” 的主题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20,(2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