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路径研究
姜海 乔妍 甘芮宁 段海桐 杨舒越 曾采贝今 何盈
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 辽宁 大连 116044;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1 引言
2022 年 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4年12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4 世界传统医药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及《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加强古籍保护利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籍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要完善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通过“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推进古籍数字化”“做好古籍普及传播”等方式加快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1]。
《本草纲目》作为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巨著,由明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而成,其内容不仅涉及中草药,更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历史等学科方面有所贡献,对后世的本草学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通过对中医药古籍《本草纲目》内容进行深度整理,将文化体验理念引入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研究领域,以图书馆作为高校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核心主体,在古籍文献的保护和修复、《本草纲目》古籍数字化处理、《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推广等方面建设一个中医药古籍深度整理和文化体验路径,对“促进我国中医药古籍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医药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时代特征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知识载体,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剂的核心知识,历经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和发展,极具医学研究及临床价值。但是,现阶段,中医药古籍的深度整理和文化体验工作属于“冷门”研究,根本障碍是中医药古籍中文字、内容、结构复杂,各种关系的解释不清晰,古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无法充分表达[2]。因此,利用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古籍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整理,文化体验方式让古籍知识“可读、易读”,推进中医药古籍文化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3]。这主要体现在:
(1)在“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背景下,将古籍仍旧“束之高阁”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本草纲目》古籍这一人类独特知识体系进行深度整理,必须从理念到实践设计一条清晰的路径。
(2)着眼于古籍保护与文化体验的“问题解决”,需要系统设计工作方案和实施策略,确保在古籍最大限度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古籍的文献价值、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得古籍中的文字真正的“活”起来。
(3)《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路径研究核心在于“用”,通过建构教学资源数据库为教师和科研人员使用,开展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活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使用,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发掘《本草纲目》的时代价值。
3 《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路径的研究内容
《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验、中医思想和古籍流转迁移、知识挖掘、中医药古籍文化推广等四个方面:
(1)中医药古籍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验研究:通过对《本草纲目》内容的进行理论研读、临床实践,进行有选择、有目标的针对性知识提取,将蕴含的科研灵感应用于临床实践,为认识和治疗疾病提供诊疗方案。
(2)中医思想和古籍流转迁移研究:对不同时期和版本的中医古籍中的思想体系、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进行整理,理清中医药相关专业术语、疾病谱的转变、疾病名的内涵演变的历史沿革为中医发展提供研究依据[4]。
(3)中医药古籍知识挖掘:建设中医药古籍知识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方法,语义关联和知识图谱等方法进行中医药智能检索、知识发现和信息可视化展示,实现中医药古籍知识的深度发掘和利用。
(4)中医药古籍文化推广:图书馆通过进行馆藏中医古籍展览、古籍文化普及开展中医古籍阅读推广活动,激发读者对中医药古籍的兴趣、了解中医古籍中的名人故事和传承历史,开展特色文献阅读推广工作[5]。
4 《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需要从文物保护、文献研究、文化推广三个方向,解决古籍文献的保护和修复、《本草纲目》古籍数字化处理、《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推广这五个关键问题:
(1)古籍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对古籍《本草纲目》进行一次全面的诊断,判定其保存现状,提升古籍保存条件。
(2)古籍数字化处理:树立“精品”意识,对古籍的文字和图像进行全方位扫描和整理,达到保真效果,进行高质量的文件存储与备份。
(3)《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中医药专业教师建立《本草纲目》古籍文献研究团队,对照江西本、杭州本、合肥本3 个版本进行本馆古籍校勘,对古籍内容从中医专业角度进行整理和发掘。
(4)《本草纲目》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通过对古籍进行数字化标引和注释,建设古籍教学资源数据库,使得古籍文献更容易被检索、阅读和理解,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OSviewer 和Neo4j 三款软件对知识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利用,为科研人员教学和科研利用。
(5)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推广:开展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活动,如古籍和药材实物展示、古籍修复、古籍文化短视频等文化体验活动,使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医文化发展史、中草药知识和中医名家故事,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 《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路径研究(1)“教学科研+文化体验”拓展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的深度与广度
确立对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为“体”,文化体验为“用”的原则,以《本草纲目》作为研究对象,将知识深度整理的理念引入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研究领域发掘内涵,以文化体验方式拓展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外延,将二者整合最大程度发挥优势聚合效应。
通过古籍普查、修复、转录等工作,系统性整理中医药古籍文献,统计高校中医药古籍的馆藏状况与学术脉络,厘清中医药古籍版本学的流转情况。采用古籍数字化技术和中医药古籍文献校注进一步对中医药古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深度发掘所蕴含的医学专业知识内容,开展科学研究和文化体验活动。
(2)“数字化建设+可视化分析”进行数字化资源和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
在古籍深度整理和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做好古籍保护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古籍数字化整理,对古籍的文字和图像进行全方位扫描和整理,为后期的加工整理做好高质量的文件存储与备份。做好《本草纲目》文献内容的规范统一和中医药古籍知识信息的有机整合,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有效利用,是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标准。因此,在收集和加工《本草纲目》古籍知识过程当中必须做到准确、规范和统一相结合,实现中医药古籍知识交叉索引查找,满足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需求。
(3)“信息分析+专家解读”深度整理《本草纲目》古籍文献内容
在《本草纲目》古籍文献内容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本草纲目》古籍文献研究团队,从中医专业角度进行整理和发掘,对照江西本、杭州本、合肥本3 个版本对古籍内容,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中医药古籍的丰富内涵,并辅以专家知识解读,保障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信息分析依托数字技术、可视化分析和文献统计学的方法,对《本草纲目》的知识体系、药理学和临床诊疗关联逻辑进行量化拆解与可视化呈现,解决 《本草纲目》中医药古籍内容庞杂、晦涩难懂、关联信息难以捕捉等长期以来困扰中医药古籍研究人员的的核心痛点。通过专家解读为《本草纲目》的信息分析进行“校准方向”,从而消除信息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中医药学专业理解上的“偏差”或“误判”。为深度解读《本草纲目》古籍的文献内容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4)“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探索大学生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推广工作新模式
系统设计“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工作模式,突出体验中医药古籍文化特色,设计体验内容,引入新媒体文化体验方式,有效发挥大学图书馆文化传承和开展教育的职能,促进中医药古籍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通过开展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活动,如古籍和药材实物展示、古籍修复、古籍文化短视频等文化体验活动,使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医文化发展史、中草药知识和中医名家故事,创建一个可以示范推广的中医药古籍文化体验工作模式。
中医药古籍既是学术文献,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中医药古籍实物展示、古籍装帧与修复、中草药实物展示、中草药炮制体验和古籍插画创作等 “可感知、可展示、可参与” 的文化体验活动,打造沉浸式古籍文化体验场景,让中医药古籍古籍与高校师生的 “零距离”,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中医药古籍的学术作用和文化价值,让中医药古籍“活”起来。
6 研究展望:
通过对《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发掘中医药古籍中所蕴含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将文化体验与古籍整理深度融合,发挥二者的聚合效应,有效对中医药经典文献进行保护与挖掘,既能通过学术力量夯实中医药古籍保护的“深度”,又能以文化体验形式拓宽中医药古籍传播的“广度”,为中医药古籍的活态传承提供创新路径,推动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穆婧,李鸿涛,衣标美,等. 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7 (24): 204-209.
[2]陈仁寿. 中医药古籍整理现状与关键问题探析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 (03): 165-170.
[3]梁茂新,徐月英,刘进. 中医药古文献研究的价值取向与评估 [J]. 中国医药学报, 1995, (05): 47-49.
[4]崔海英. 馆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再生性保护与价值释放——基于中医药古籍的调查分析 [J].档案管理, 2024, (02): 110-115.
[5]张云,李文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推广与利用 [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5, 24 (12): 25-27+41.
作者简介:
姜海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分析,医学教育,古籍文献整理。
乔妍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医学教育、图书馆学。
甘芮宁,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学生。
段海桐,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学生。
杨舒越,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学生。
曾采贝今,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学生何盈,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学生。
※本文系中国图书馆学会2024 年阅读推广课题“《本草纲目》古籍深度整理与文化体验路径研究”(2024LSCYDFZZYB034)和2024 年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草纲目》知识图谱构建和可视化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