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四维联动”融合创新模式及实践探索
徐立娟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心小学校 130400
一、引言
传统双师课堂多采用“主讲教师线上授课 + 辅导教师线下管理”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是还存在资源与学情适配性差、双师协同缺乏深度、学生互动还停留在表面等局限行问题。 通过构建“四维联动”融合创新模式,将资源、角色、互动、评价四个核心要素纳入统一框架,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它的有效性,旨在为双师课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双师课堂“四维联动”融合创新模式的理论构建
2.1 资源维度:动态适配的资源生态
突破“一刀切”的资源推送方式,构建“基础资源 + 拓展资源 + 个性化资源”的三级资源库。基础资源由主讲教师联合学科专家开发,保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拓展资源结合地域特色与学生兴趣生成,如乡村学校融入农业实践案例;个性化资源则通过AI 分析学情后智能推送。
2.2 角色维度:协同共生的双师关系
如今打破“主讲主导、辅导辅助”的固化分工,建立“双师共研、角色流转”的协同机制。课前,双师共同分析学情、设计教学方案,明确各自在知识点讲解、活动组织、个性化辅导等环节的职责;课中,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反应动态调整角色,如主讲教师讲解抽象概念时,辅导教师同步进行演示实物,或辅导教师发现共性问题时,主讲教师及时暂停讲解并补充;课后,双师联合进行教学反思,共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备课—授课—反思”的闭环协同。
2.3 互动维度:深浅结合的互动体系
浅层互动依托弹幕、举手、抢答等功能,实现课堂氛围的即时互动;深层互动则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探究、跨校协作等形式开展,如双师共同设计“家乡文化调研”项目,线上教师指导研究方法,线下教师组织实地考察,学生通过云端平台展示成果并接受老师点评。同时,借助VR 技术创设沉浸式互动场景,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4 评价维度:多元反馈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建立“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 增值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涵盖学生的课堂互动频率、资源使用时长、小组贡献度等数据,由AI 自动采集与分析;终结性评价注重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双师联合设计的项目成果、实践报告等方式呈现;增值性评价对比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我们要关注个体进步幅度,弱化横向比较。评价结果要实时反馈给双师与学生,为教学调整与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
三、双师课堂“四维联动”融合创新模式的实践案例
3.1 案例一:小学英语“双师情境”课堂——基于地域特色的资源与互动融合
实践背景:某县城小学英语教师资源薄弱,学生开口表达能力不足,传统双师课堂中,学生对一线城市的案例缺乏共鸣,参与度低。
“四维联动”实施路径:
资源维度:基础资源为省级名师录制的教材同步课程;拓展资源融入当地非遗文化(如皮影戏)的英语表达素材;AI 通过课前测试,为发音薄弱学生推送针对性的音标练习资源,为表达流畅学生推送“皮影戏故事创编”拓展任务。
角色维度:线上主讲教师(省级英语名师)负责语言知识讲解与情境创设,线下辅导教师(本校教师)结合本地学生口音特点进行发音纠正,双师课前共同设计“皮影戏英语小剧场”活动方案,课中主讲教师示范台词,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排练。
互动维度:浅层互动通过“单词接龙弹幕”“发音 PK 举手”等方式调动氛围;深层互动围绕“用英语介绍家乡皮影戏”展开,学生先在线上观看主讲教师展示的北京皮影戏案例,再在辅导教师带领下采访本地皮影艺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编排皮影戏并在线上平台展演,双师实时点评。
评价维度: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弹幕参与次数、排练出勤情况;终结性评价以皮影戏展演视频与剧本质量为依据;增值性评价对比学生课前与课后的英语表达流畅度变化。
实施效果:一学期后,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从 52% 提升至 91% ,口语测试平均分提高15 分, 83% 的学生能独立用英语讲述简单的皮影戏故事,生成的“家乡皮影戏英语素材”被纳入区域英语资源库。
3.2 案例二:初中物理“双师实验”课堂——基于虚实结合的互动与角色融合
实践背景:某乡镇中学物理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传统双师课堂中,学生仅能观看线上实验视频,缺乏亲身体验。
“四维联动”实施路径:
资源维度:基础资源为市重点中学教师录制的实验原理视频与步骤分解动画;拓展资源结合乡镇工厂的机械原理案例;AI 根据学生预习数据,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推送“改进实验装置”任务,为基础薄弱学生推送“虚拟仿真实验”
预习资源。
角色维度:线上主讲教师(市重点中学物理教师)负责实验原理讲解与虚拟实验演示,线下辅导教师(本校教师)利用 3D 打印自制简易实验器材,双师课中交替角色——主讲教师讲解“杠杆原理”时,辅导教师同步用自制器材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时,主讲教师通过摄像头远程指导,辅导教师现场巡视纠错。
互动维度:浅层互动通过“实验步骤抢答”“错误操作找茬”等线上小游戏进行;深层互动采用“虚实结合实验”模式,学生先在线上完成虚拟杠杆实验(主讲教师实时查看数据),再用辅导教师准备的器材进行实体实验,双师共同分析虚拟与实体实验数据的差异,引导学生探究误差原因。
评价维度:过程性评价包含虚拟实验操作规范度、实体实验数据记录完整性;终结性评价以“改进杠杆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案为核心;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从“会做实验”到“会分析实验”的能力提升。
实施效果: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达标率从 68% 升至 94% ,实验探究题得分率提高 22% ,双师共同开发的“低成本物理实验器材包”在周边乡镇中学推广,解决了实验设备短缺问题。
四、“四维联动”融合创新模式的实践启示
4.1 强化技术支撑,保障维度联动
针对网络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发“离线缓存 + 断点续传”功能,确保资源获取与互动开展不受技术限制。同时,加强教师的技术应用培训,提升其运用AI、VR 等技术实现维度联动的能力。
4.2 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双师合作
学校应建立双师协同备课制度,保障每周固定的线上共研时间;开发双师协同评价量表,从资源适配、角色配合、互动设计等维度进行互评;设立双师合作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融合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制度设计,将双师协同从“自愿行为”转化为“常态机制”。
4.3 立足学生需求,动态调整模式
“四维联动”并非固定框架,需根据学生学段、学科特点、地域差异灵活调整。始终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核心,避免模式化应用。
五、结论与展望
双师课堂“四维联动”融合创新模式通过资源、角色、互动、评价的有机联动,突破了传统双师课堂的局限,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教学效果。未来,双师课堂可进一步拓展“虚拟教师 + 真人教师”的融合形态,实现跨时空的深度协同;同时,需加强“四维联动”模式的标准化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指南,推动双师课堂从“个案创新”走向“规模化提质”,真正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 , 彭红超 . 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环境重构到生态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2(3): 1-9.
[2] 吴砥 , 卢春 . 双师教学模式的演进、挑战与突破路径 [J]. 教育研究 ,2021(8): 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