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研究

作者

马欢欢 陶秋格 杨磊

平顶山市第四十四中学

引言: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迅速发展,国际形势不断变化,面对复杂的文化环境,学校和教师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强化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同时,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多视角下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传统文化视域下初中语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必要性

1、破解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涉及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而且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人生经历的限制,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烈情感,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弊端,缓解学生的抵触情绪。如历史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探究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脉络,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音乐和美术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情感,提升精神阅历。由此可见,开展跨学科学习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目前的语文教学受到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依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增加了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但是学习过程刻板、枯燥,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感知世界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可以弥补语文教学中历史文化、情感地理等背景,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的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二、传统文化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

1、涉猎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角度树立跨学科学习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史融合、课程思政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科中也涉及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如诗词歌赋等,通过文史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而课程思政则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本质都是立德树人,二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站在跨学科的角度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语文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以《诫子书》这篇课文为例。《诫子书》这篇文章是诸葛亮为了教导儿子所做,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完全理解其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通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诸葛亮创作《诫子书》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时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除此之外,《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句表达了高洁的道德修养,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历史和思政学科弥补语文学习的情感背景,语文学科又拓展了历史和思政学科的学习广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2、主动整合,筛选学科交叉教学点

教师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跨学科教学,就需要寻找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交叉点。在传统文化视域下,语文学科涉及最多的就是古诗词。古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时间人物、名山大川以及名城楼阁等与历史和地理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通过这些学科交叉点,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跨学科教学,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教学内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交叉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以《望岳》这首诗为例。教师在讲解《望岳》这首诗时可以从历史和地理的跨学科角度进行讲解。教师结合地理学科,在地图上指出泰山的位置,告诉学生泰山在古代为五岳之首,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同时,结合历史学科,让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正处于开元盛世。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杜甫在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下,以泰山为题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呢?”这样跨学科交叉教学,不仅可以发散学生思维,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视域下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综合素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玲妹 . 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困境与解决路径——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09):33-36.

[2] 冼颖琳 . 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注意问题与实施策略[J]. 教育观察,2023,12(08):118-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