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思维导图与板书结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傅诗琪 李闯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 辽宁省凤城市第四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建构”的教学转型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困境
1. 知识碎片化:章节内容的逻辑性被割裂,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如三角函数中公式推导与图像性质的孤立讲解)。
2. 思维隐性化:抽象的逻辑推理(如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导数应用的建模过程)缺乏外显载体,学生理解困难。
3. 课堂单向性:传统板书侧重知识呈现,思维导图的静态使用难以动态呼应学生的认知需求。
基于以上的问题,又结合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而板书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呈现的重要方式。将二者结合,有望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二)思维导图与板书结合的优势
1. 增强知识呈现的直观性:思维导图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知识间的关系,板书则可以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和详细讲解,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知识体系。
2.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板书在推导和讲解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相互补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提高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对板书内容的补充,可以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思维导图与板书的互补性优势。知识表征结构化呈现知识网络(如函数章节的概念关系图)动态推导过程(如数列通项公式的递推演示) 从“静态图谱”到“动态生成”的知识建构链 ; 思维训练发散思维与逻辑层级的外显(如一题多解的分支梳理)聚焦核心思路的逐步推演(如几何证明的步骤标注)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双向拓展 ; 课堂互动 学生预构思维导图的差异化展示 , 师生共同补充板书的实时互动(如易错点标注) 从“教师主导”到“双向共建”的课堂生态 。
(三)理论支撑
1. 双重编码理论(Paivio, 1971):语言系统与表象系统的协同运作能增强记忆与理解,思维导图(表象)与板书(语言 + 表象)的结合符合认知规律。[3]
2. 认知负荷理论(Sweller, 1988):通过可视化结构降低内在认知负荷,板书的实时生成性减少外在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率。
二、实践策略:基于课型的融合应用范式
(一)新授课:思维导图搭框架,板书填细节——构建认知脚手架
案例:《函数的单调性》教学
1. 课前预构:学生绘制“函数性质”思维导图初稿(含定义域、值域、奇偶性等分支)。
2. 课堂生成:教师在黑板左侧呈现思维导图主框架,标注“单调性”核心分支;
右侧板书通过具体函数(如
)的图像绘制,动态推导“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同步在思维导图中标注关键词(如“定义域区间”“任意 x_1-1)-2) ”);◦ 学生补充思维导图,对比“文字定义”与“图像表征”的对应关系。
3. 价值:思维导图明确知识定位,板书细化逻辑细节,实现“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认知路径。
(二)习题课:思维导图理思路,板书展过程——突破思维瓶颈
案例:《导数的应用——极值问题》
1. 思维导图分析:教师在黑板上方绘制“导数解题思路”思维导图:
极值问题 $$ 定义域审查 $$ 求导 → 临界点判断 → 极值定理应用 $$ 实际问题建模。学生对照思维导图,口头分析例题(如“求
的极值”)的解题分支。
2. 板书规范过程: 按思维导图路径,在黑板下方逐步板书解题步骤,重点标注易错点(如“忽略定义域”“临界点与极值点的区别”)◦ 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思维导图思路”与“板书计算过程”,形成“思维导航 + 操作指南”的双轨呈现。
3. 价值:思维导图暴露思维断点(如学生常遗漏“定义域”分支),板书强化步骤规范,提升解题的逻辑性与完整性。
(三)复习课:思维导图串网络,板书破重点——促进知识整合
案例:《立体几何》章节复习
1. 思维导图共建:师生共同在黑板中央绘制“立体几何”核心思维导图,主分支为“空间几何体”“点线面关系”“空间向量”; 学生代表上台补充子分支(如“空间几何体”下的“表面积 / 体积公式”“三视图还原”),教师用板书标注公式推导逻辑(如“棱柱体积公式→祖暅原理→积分思想渗透”)。
2. 板书突破难点: 针对“二面角求法”这一高频考点,在思维导图对应分支旁,用板书对比“几何法”(作辅助线)与“向量法”(法向量计算)的适用场景,标注关键步骤(如“找垂直关系”“建系技巧”)。
3. 价值:思维导图形成知识网络,板书聚焦高频易错点,实现“宏观整合”与“微观突破”的统一。
三、技术赋能融合创新
结合白板软件(如希沃白板),将学生手绘思维导图拍照上传至板书界面,实现“纸质思维导图→数字板书→黑板板书”的多模态融合。
四、结论与展望
思维导图与板书的融合本质上是“思维可视化”与“教学动态化”的深度耦合,通过“图导板随”“板补图缺”的互补机制,构建了可观察、可追溯、可互动的数学课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1. 融合策略对不同认知风格学生(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的影响差异;2. 结合 AI 技术自动生成个性化思维导图,与板书形成智能互补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 . 思维导图:教与学的新视角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6(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3] Tony Buzan. The Mind Map Book[M]. Plume,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