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记者的新闻采编技巧探讨
高霞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4199
摘要:近几年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新媒体在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对新闻行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中,新闻采编作为重要环节,如若记者没有掌握相应的采编技巧,必然会降低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甚至还会降低新闻的品质。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记者的新闻采编技巧进行了探究与讨论,以期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的同时,可以推动媒体行业实现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记者;采编技巧
引言:“实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社会性是新闻的共性规律。”现阶段,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公众获取新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鉴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除了要坚持工作原则、深挖新闻内涵以外,也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根据新闻采编工作的实际情况及特点,不断学习新闻采编技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且还可以提升新闻采编效率,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一、新闻采编面临的问题
(一)新闻内容枯燥
近些年来,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常常通过浏览生动有趣的信息来放松身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记者没有做出改变,甚至依旧只是采用保守的方式来采编新闻的话,那么必然会降低新闻的趣味性,减少关注量。因此,这也就需要记者重点关注,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二)标题党横行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记者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常常会为新闻内容设置浮夸、玄幻的标题,与文章内容虽然比较匹配,但是却与实际内容相脱离,最终也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标题深度与新闻内容本身是相联系的,如果二者之间出现不相符的情况,受众也就无法从中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甚至还会出现厌烦的心理,最终也就会对新闻行业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记者的新闻采编技巧
新闻采编工作与新闻质量息息相关,一旦记者没有掌握采编技巧,必然会降低新闻质量,影响传播效果。现阶段,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地利用新媒体来开展采编工作,从而提高新闻采编质量。为此,下文对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记者的新闻采编技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优化新闻采编形式
现阶段,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以往的新闻采编形式已经不再适用。记者只有积极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搜集、分析、编辑最新且符合受众偏好的新闻事件,才能够推动新闻采编工作的转型与发展。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第一,借助线上、线下不同的渠道来搜集不同的新闻专题信息,以便于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第二,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夸张、虚假的信息。因此,这也就需要记者用辩证的眼光进行分析、处理,以此提高广大受众的接受度。第三,记者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分析不同受众的兴趣爱好,并为其搜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新闻信息,以此来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加深受众的理解。
(二)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
记者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果。近些年来,伴随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记者也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地挖掘和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以此来优化和改善报纸新闻内容及形式。与此同时,也应当在坚持工作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并重点关注新闻采编过程。除此之外,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记者也要根据媒体的交互性特征等予以合理的应用,时刻关注受众的反馈及评价,并从中挖掘有效的信息,以此扩大新闻的影响范围,提高媒体行业的权威性。
(三)深入挖掘新闻事实
记者只有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才能够在保证新闻线索挖掘深度和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同时,更完整地表现新闻价值,引导社会舆论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此之前,新闻采编工作作为新闻传播的关键,在开展采编工作之前,记者必须提前做好采访准备工作,如调查新闻背景、撰写采访提纲等。与此同时,记者也要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受众的话,最想知道什么新闻信息?之后再进行采编,以此满足更多受众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除此之外,记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客观角度来理性地思考问题,并编写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主题的新闻内容。
结论:通过上述文章的研究可以得知,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记者的新闻采编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记者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地利用新媒体优势,不断优化新闻采编内容和流程,并形成自身的特色,以此来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并为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战争延.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采编技巧提升策略研究[J]. 电影研究, 2024, (01): 154-156.
[2]杨家豪. 数字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创新意识及技巧[J]. 新闻研究导刊, 2021, 12 (15): 215-217.
[3]张青波.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技巧探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22, 43 (17): 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