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残余应力对厚板高强钢疲劳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规律
孙铖 苏超 高兆曦 曹文宽 宋玉祥 汤海潮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第一章 绪论
在现代工业领域,厚板高强钢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承载能力,在船舶、桥梁、能源装备等关键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这些结构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承受交变载荷,导致疲劳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成为主要的失效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焊接残余应力作为内部应力场,与外部载荷相互作用,显著地改变了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进而影响裂纹的扩展路径,对结构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国际上,关于残余应力形成机制的研究已经表明,焊接热循环引起的不均匀塑性变形是残余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焊趾、熔合线等关键区域,残余拉应力的峰值可达到材料屈服强度的 80% 。这些高值残余应力的存在,对裂纹扩展路径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在残余应力主方向与外载荷同向的情况下,裂纹倾向于沿最大切应力方向直线扩展;而在多轴应力场下,裂纹可能分叉或曲折扩展;在应力梯度区域,裂纹则可能向高拉伸应力区偏转。
实际案例也证明了残余应力对结构安全的潜在威胁。例如,在某高铁车轮辐板的案例中,由于残余拉应力的存在,裂纹发生了螺旋扩展,导致断裂位置偏离了理论预测点 15 毫米。在钛合金厚板对接焊的案例中,残余应力与氢的耦合作用使得裂纹的萌生寿命缩短了 40% 。
第二章 厚板高强钢焊接残余应力场特性
残余应力的形成机理涉及热- 力耦合效应和微观组织影响。在焊接过程中,热输入导致局部金属膨胀受阻,当金属冷却时,由于收缩不均匀,会在材料内部形成残余拉应力。多层多道焊接过程中,后续焊道对先前焊道的加热作用会导致应力重新分布,使得残余应力的形成更加复杂。微观组织影响方面,在高强钢焊接过程中,热影响区(HAZ)的晶粒会变得粗大,马氏体相变引起的体积膨胀会在材料表层形成压应力。然而,在熔合线附近,由于硬度的突变,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在纵向和横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纵向残余应力在焊缝中心通常表现为压应力,而两侧则对称分布着拉应力。拉应力的峰值一般出现在焊趾处,距离焊缝中心大约 10-15 毫米的位置。横向残余应力在表面呈现双峰分布,焊趾处的峰值应力约为 300-400MPa⨀ 。从表面向内部,厚度方向的应力梯度变化显著,表面的拉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转变为压应力。
在实际案例中,残余应力与材料特性之间的耦合作用可以显著影响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在 TC4 钛合金厚板对接焊的案例中,焊缝区域的氢含量高达28.58ppm ,与残余拉应力的耦合作用使得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
增加了27% ,K Ⅱ增加了 15% 。为了准确测量和验证残余应力,采用了多种方法。X射线衍射法用于测量焊趾、 HAZ 等关键区域表面的残余应力,测量误差小于±20MPa⨀ 。中子衍射法能够穿透材料厚度方向,揭示内部应力梯度的分布情况。其测量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吻合度可以达到 90% 以上。切条法通过逐层切割释放应力,并结合应变片记录变形量,可以反推得到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这些方法为理解和控制焊接残余应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焊接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 残余应力对疲劳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机制
裂纹扩展路径偏移模式描述了裂纹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扩展行为。直线扩展模式发生在残余应力主方向与外载同向时,裂纹沿最大切应力方向延伸。例如,在某燃气轮机叶片中,残余压应力作用下裂纹扩展速率降低了 40% 。分叉扩展模式则出现在多轴应力场中,裂纹面产生扭转角,导致裂纹扩展路径发生偏转。例如,涡轮盘榫槽部位的裂纹因 K Ⅱ增加 15% ,导致裂纹偏转了 15 度。螺旋扩展模式通常发生在旋转弯曲载荷下,残余拉应力使裂纹呈螺旋状扩展。例如,高铁车轮辐板的裂纹扩展路径曲折度增加了 70% 。
应力强度因子调控作用涉及残余应力对外载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叠加效应表明残余应力与外载应力强度因子 K_ext 叠加,形成总应力强度因子 K_total=K_ext+K_res。当
超过材料的断裂韧性 K_IC 时,裂纹将失稳扩展。压应力抑制效应体现在表面喷丸处理引入的残余压应力层,这可以降低裂纹尖端的 K Ⅰ,从而降低裂纹扩展速率,疲劳寿命可提升 2.3 倍。应力梯度影响则描述了裂纹穿过残余应力梯度区时,扩展速率突增 3 倍,路径偏转角度可达到22 度。多因素耦合效应强调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对裂纹扩展的影响。氢脆作用是指焊缝区氢含量升高导致裂纹尖端局部塑性降低,残余应力与氢的耦合作用下,TC4 钛合金裂纹萌生寿命缩短 60% 。微观组织演变方面,HAZ 晶粒粗化降低了裂纹扩展阻力,残余应力与晶界弱化协同作用使得裂纹扩展速率波动幅度达到 60% 。环境介质影响则描述了在腐蚀介质中,残余拉应力加速应力腐蚀开裂,如某化工反应釜的裂纹穿透防腐衬层后扩展速率提升了5 倍。
第四章 残余应力调控与疲劳寿命优化策略
在现代航空工业中,残余应力的调控技术对于提高关键部件的疲劳寿命和结构完整性至关重要。残余应力,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存在于材料内部的应力,可能因加工、热处理或机械作用而产生。这些应力若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材料性能下降,甚至引发结构失效。因此,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残余应力进行调控,已成为提升航空部件性能的关键途径。机械处理是调控残余应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喷丸和滚压工艺能够引入表面压应力,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疲劳寿命。在飞机起落架的制造中,通过这些工艺,起落架的疲劳寿命从 12 万次循环提升至 28 万次循环,极大地增强了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
热处理技术同样在残余应力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去应力退火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它通过加热和缓慢冷却来消除焊缝区域的残余拉应力。以DP600 高强钢点焊接头为例,通过去应力退火处理,其疲劳寿命可提升至原来的 3 倍,显著增强了焊接接头的耐疲劳性能。振动时效技术则利用低频振动促进残余应力的松弛。在燃机叶片的制造过程中,通过振动时效处理,残余应力可以衰减 35% ,同时裂纹的偏转角度减小 7 度,这有助于改善叶片的抗疲劳裂纹扩展能力。除了调控技术,结构优化设计也是提高航空部件性能的重要手段。焊缝形状的优化可以显著降低应力集中。例如,采用 U 型坡口替代传统的 V 型坡口,可以减少焊缝截面积的突变,从而将应力集中系数降低 40% 。在异种金属焊接中,插入Ni 基缓冲层可以抑制脆性相的生成,使拉伸残余应力区宽度缩小 50% 。此外,多道焊顺序的优化,如采用对称焊接顺序,可以减少结构变形,使残余应力分布均匀性提升 30% ,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预测模型与工程应用方面,科研人员开发了多种模型来预测材料的疲劳寿命和裂纹扩展行为。双参数模型结合了应力强度因子范围 ΔK 和残余应力强度因子 K_res,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高强钢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误差小于12% 。概率损伤模型则关联了残余应力松弛速率与裂纹路径的概率分布,通过这种模型,航空发动机盘件的检修间隔可以从 1200 循环延长至 1800 循环,从而提高了维护效率和安全性。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三维中子衍射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可以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实现残余应力场的可视化,为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预警指标。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问题,从而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灾难性故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