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我和蝴蝶妈妈的故事》绘本创作大单元课程实践研究

作者

吴一 指导老师:孙凤娟

铜仁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引 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理念、内容架构等方面较前版标准有显著突破 ,特别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与之配套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提出 , 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1], 这为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此背景 ,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移民安置区作为实践场域, 构建“文化认知- 创意表达- 综合应用”三位一体的大单元教学框架。在文化认知层面系统的整合贵州苗族民族起源故事 , 在创意表达层面开发《我和蝴蝶妈妈的故事》绘本创作课程和综合应用层面创新学习单的设置 , 建立与安置区教学现状的评价机制。研究不仅为安置区美术课堂注入文化生命力 , 更通过大单元教学的系统性设计 , 探索出一条“零散传授”到“系统育人”的教学道路 , 对探索民族艺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载体提供有效路径。

一、安置区美术教育现状与该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一)安置区美术教育困难重重

安置区是政府或相关机构为因城市建设拆迁、自然灾害受灾、生态保护移民等特定原因需转移居住的人群 , 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区域 , 并配套基础、公共服务及休闲娱乐设施。移民安置区的四点半课堂是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团区委惠民项目中的内容之一。自 2019 年以来,碧江区团区委与团委合作,为碧江区打角冲、矮屯、正光和白岩溪四个社区的四点半课堂提供支教服务。本项目的研究团队在支教过程中进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希望研究结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安置区的四点半课堂,学生年龄 5-12 岁不等,属于混龄班。由于学生受教育程度和学习基础千差万别, 教学进度难以平衡。同时, 教育经费有限,教学条件限制,课程仅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开展,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从一开始就在戴着镣铐舞蹈。再次,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教师水平的限制,也使四点半课堂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最后,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有限 , 家庭教育与社区之间也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难以凝聚教育合力。

(二)该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 年版》课程资源开发中指出:“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强课程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1] 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导向,通过民族文化资源与主题式大单元整合,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文化自信与综合能力培养。

樊晓娜说:“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化的认识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寻找到知识间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 最后达到对知识整体性的把握 , 这也是新课标中要求的。”[2]; 芬兰也在教育中也提出了学生是积极的学习者 , 他成为学习的积极者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 才能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这一教育理念。以上都体现了单元教学的优点,同时结合逆向设计的理念和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本课程。

对安置区美术教学设计来说 , 引入民族文化可以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素材的局限性 , 为单元式学习构建独特且完整的教学主题 ,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 如《我和蝴蝶妈妈的故事》故事绘本创作让教学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也拉近了教学与当地文化的距离 , 激发安置区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他们更积极投入美术学习 , 营造充满活力与文化气息的教学氛围 , 真正实现美术教育育人与传承文化的目标。

从学生培养角度而言 , 融入民族文化这一设计能极大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 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苗族蝴蝶妈妈故事承载着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 , 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苗族的起源故事 , 其内涵能让学生感受苗族独特的信仰、价值观与生活风貌 ,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 培养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识。

在艺术表现能力上 , 蝴蝶妈妈故事丰富的意象和情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 无论是绘画中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 , 还是手工制作中材料的选择、造型的搭建 , 都能让学生尽情发挥创意 ,把抽象的故事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作品, 提升表达技巧。

同时 , 单元式学习强调的综合性 , 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 , 从历史、民俗等角度剖析故事 , 锻炼思维能力, 增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和蝴蝶妈妈的故事》绘本创作大单元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单元设计思路

王大根教授说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单元 , 或将教材、活动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整体开发、设计的教学形式, 强调专项主题深入研究。”[3] 钱初熹教授在《面向未来:美术单元课程重新设计》提出 :“美术学习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过程与结果 ; 美术教育是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4]

“蝴蝶妈妈”是贵州少数民族苗族的神话故事中的主角 , 它是苗族的起源故事 , 故事中解释了民族的起源与人类的诞生 , 所以它包含着传承文化基因与价值观 , 维系族群认同与社会整合和文学艺术与审美表达 , 也有应对现实与心灵慰籍。将苗族文化中蝴蝶妈妈融入到美术课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 ,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民族文化的窗 , 让学生接触到独特的神话传说、图腾信仰。在创作过程中 , 学生以蝴蝶妈妈为灵感 , 绘制绘画、制作手工 , 能极大提升艺术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 , 这一融入能增强文化认同感 , 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 , 培养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 让的苗族文化在美术课堂中焕发生机

(二)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是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 , 结合教材、学情等分析而制定的[5]。以《我和蝴蝶妈妈的故事》绘本创作单元为例 , 教师需要先从课程标准中提炼绘本创作的核心要素 , 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素养发展需求, 将知识获取、技能训练与情感培养有机融合。

在知识与技能层面,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绘本的基本结构, 掌握叙事逻辑与图文配合的规律,学会编写故事脚本。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 , 让学生实践故事构思与情节编排的方法 ,提升创意表达能力。在绘本绘制环节 , 带领学生经历从草稿构思到成稿呈现的完整创作流程 , 在解决构图、色彩、线条等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强化动手实践能力。

在情感与文化层面 , 需要借助“蝴蝶妈妈”的故事内核 , 激发学生对亲情、自然以及本土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 引导他们在故事中传递温暖与成长的主题;通过赏析经典绘本插画 , 培养学生对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的审美感知力 , 鼓励他们在故事改编与画面设计中突破常规 , 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表达风格。特别要注重挖掘“蝴蝶妈妈”故事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在绘本创作中尝试传统故事的创新演绎,体会文化传承与艺术表达的内在关联。

这一单元目标的设定 , 既聚焦美术技能的提升与文化认知的深化 , 更强调通过完整的创作实践 ,让学生在艺术表达中实现情感升华, 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三)单元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和需求 , 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需要结构化 , 以《我和蝴蝶妈妈的故事》绘本创作为例 , 课程紧扣“造型·表现”课业类型 , 将苗族纹样美学、民间传说与学生个人想象有机结合 , 体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教育理念。以下是单元内容框架:

1. 文化认知阶段(课时1)

知识建构:通过对比分析法 , 引导学生区分自然蝴蝶与苗族蝴蝶纹样的异同 , 如几何化线条、复合生物形态等, 理解“鸟头蝶身”等纹样背后的万物有灵观。

文化浸润:采用多模态教学策略 , 结合《苗族古歌》动画、百鸟羽衣等实物图像 , 阐释蝴蝶妈妈作为创世始祖的文化内涵, 建立“纹样- 信仰- 生活”的认知链条。

学习支架:设计观察学习单 , 聚焦纹样应用场景如服饰和银饰等 , 色彩特征和具有生殖崇拜和庇护的象征意义, 形成系统性文化认知。

2. 技法掌握阶段(课时2)

临摹训练:通过教师分步示范对称构图→线条变形→几何添加, 破解苗族纹样“意实同存”的造型密码, 重点解决纹样结构分解与重组技法。

能力过渡:在临摹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纹样变异创作, 设置“保持核心特征- 局部创新”的弹性要求, 为最终创作铺垫。

3. 综合创作阶段(课时3)

主题升华:通过苗族节日影像创设情境 , 引导学生将文化符号转化为个人叙事 , 提出“时空穿越”“功能转化”等创作视角, 如共建生态家园。

跨媒介表达:鼓励拼贴技法与绘画结合 , 利用卡纸分层构建画面空间感 , 体现“传统纹样现代表现”的教学创新点。

4. 教学策略亮点:

(1) 双线并行结构:

显性线为“纹样认知 - 技法掌握 - 故事创作”的技能发展脉络;隐性线贯穿“文化认同 - 审美判断- 创意思维”的核心素养培养, 符合《艺术课程标准》中“文化理解”素养要求。

(2) 差异化评估体系: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 , 特别设立“构思草图”环节 , 关注思维可视化过程 , 符合安置区学生认知特点。

(3) 文化传承创新:

突破传统纹样复制教学 , 通过“个人故事再创作”任务 , 促使学生将苗族宇宙观与现代生活经验对话, 如学生提出的“花园共生”方案, 体现生态伦理的当代诠释。

通过三重递进的教学设计, 实现了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 使学生在掌握纹样造型规律的同时,完成从文化消费者到文化创作者的转变, 为民族地区美术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课程范式。

(四)单元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 也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备受教师关注的课堂活动。可以设置一个总的大单元教学评价 [6]。总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单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明确后续教学方向提供依据。学生能从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 , 明确努力方向 , 还能通过参与评价过程 , 提高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依据评价结果判断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开始前, 教师应制定一个全面的评价表, 以便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总课程的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使他们对自己的每一课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 , 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档案袋记录他们的学习成果 [7]。在《我和蝴蝶妈妈的故事》儿童绘本的创作课程之前 , 了解安置区学生年纪差异大的实际情况 , 设置的单元教学评价要简单易懂的才能够帮助年龄小 , 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所以要重视教学评价的环节。

三、《我和蝴蝶妈妈的故事》绘本创作大单元课程实践成效、反思与展望

(一)成效:从碎片走向系统的美育革新

大单元教学为移民安置区美术课堂注入了结构性变革的力量 , 其价值首先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深度转型上。传统课堂中 , 单课时临摹为主的零散教学难以让学生形成对艺术的整体认知 , 而大单元教学以主题为锚点 , 将知识、技能与文化体验编织成有机整体。强调实践与合作 , 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协作性, 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美术知识、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反思:在困境中探寻优化路径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 , 但部分安置区教室的硬件设施无法完全满足大单元教学的多样化需求 , 如缺乏专业的美术创作工具和展示设备 , 限制了学生的创作和展示效果。此外 , 教室空间布局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教学的秩序 , 如何在保证小组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 , 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 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薄弱 , 在大单元学习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面前感到压力较大 , 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 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学习倦怠。同时 ,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 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他人的现象 , 未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虽然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一定激发 , 但在作品中仍存在模仿痕迹过重的问题 , 缺乏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度的思想内涵 , 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提升艺术创作的深度和独特性, 是后续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目前安置区美术教学在实施大单元教学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师对新课标和大单元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 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由于移民安置区的特殊环境 , 学生的流动性较大 , 给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带来困难 , 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整地参与到大单元学习中。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不利于教学的改进和优化 。

(三)未来展望:在破局中书写美育新篇

大单元教学在安置区的实践 , 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探索。它既让我们看到 , 当艺术教育与学生的生命经验深度共振时 , 所能爆发出的育人能量 , 也提醒我们 , 任何教学创新都需要扎根现实土壤 , 在理念落地的过程中保持灵活与韧性。唯有持续倾听课堂中的真实声音 ,在成效中总结规律, 在问题中校准方向, 才能让大单元教学真正成为照亮安置区学生艺术之路的灯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樊晓娜. 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研究[D]. 西南大学,2023.

[3] 尹少淳 . 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 [J]. 美术观察 ,2017,(04):5-7.

[4] 王大根 . 谈谈美术课的单元化教学 [J]. 中国美术教育 ,2001,(03):6-8+13

[5] 杨在琰, 郭泳儒. 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J]. 爱尚美术,2023,

[6] 王逸瑶.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信阳师范学院, 2023.

[7] 陈翔 . 基于核心素养 , 创设生活情境 , 激发创意表达——浅谈美术学科单元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03):55-58.

基金项目 :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美术学” 研究项目 ( 编号 :Trxyxwdxm-086) 阶段性研究成果